187. 变故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陈仲因来。”

    杜宣缘听召入宫。

    还不等她见到皇帝,圣旨便已下达。

    令她即刻启程前往北地镇压叛乱。

    她这个名义上的定北都督,又刚刚立下大功,确实是最佳人选。

    不过皇帝并没有在皇城给她抽调人手,却给了她调动北地各州地方军队的权力。

    也容不得杜宣缘慢慢收拾行囊。

    这个急报从并州传到皇城就跑死了数匹马,再耽搁下去保不齐定北军就要攻下并州。

    好在杜宣缘进宫前就像陈仲因说明情况。

    现在她身无挂碍,便直接从宫里出发,往北地赶去。

    杜宣缘出发没两日,又一道消息传到皇城。

    虽不是并州城被破的消息,却也好不到哪儿去。

    北方各州的地方军,不少都响应着定北军的号召,联书请皇帝重审黄老将军的案件。

    这其中不乏从前与黄家交好,借此浑水摸鱼以脱身的人。

    尚在病中的皇帝闻言怒不可遏。

    证据确凿之事,这群逆臣却要逼自己收回成命,实在可恨!

    而消息传开,更多人则是为杜宣缘担忧,只恐她赶路着急没能得知这个消息。

    她纵有号令北地各州地方军的权力,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扎进反贼堆里,成了祭旗的“狗官”之一。

    有人急忙去信,希望能在半路撞上杜宣缘。

    也有人上书,请皇帝派一队兵马赶上杜宣缘护送她。

    可偏偏,这时的皇帝叫接二连三的坏消息气到心绪不宁、病情加重,干脆闭门不                                                理朝政,任命丞相代行国事。

    雪花一样的奏章堆在案桌上,都置成一座小山了。

    真是稀奇。

    这种危机关头,一个正值壮年的皇帝竟然能不理朝政,也不怕自己屁股底下的江山不稳。

    可纵然再多腹诽,也没有人胆敢面刺皇帝。

    心中着急的人,只能旁敲侧击、另辟蹊径地提醒皇帝,定北都督这一去,极有可能肉包子打狗啊。

    皇帝自己都快被头疼给折磨成包子了,哪里管得了那么多。

    丞相代行国事,却也不敢越俎代庖,尤其是要动用兵马的事情,必然要去请示皇帝。

    结果就成彻头彻尾的死循环。

    这样拉扯了近一旬,皇帝才有闲心管管这档子事,从皇城卫里拨了五十个人,骑上马去追杜宣缘,沿途一路保护。

    终于等到这个消息的人却并没有什么松了口气的感受。

    在这些多日上奏扯皮的官员看来,要是杜宣缘跑得快点、运气差点,现在估计已经在排队投胎的路上了。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亡羊补牢。

    ——与皇城里人仰马翻的急切不同,杜宣缘虽然赶路的速度不慢,心里却不怎么着急。

    此时发生的事情都在杜宣缘的掌控中。

    她在梦中排演过无数次除夕夜定北军营的场景,陈涛与那些亲黄将领间的提防也少不了杜宣缘在梦里的推波助澜。

    有系统地图,她比皇城里的任何人都要更早了解北地的情况。

    是以杜宣缘出发后,并未着急去北地的任何一个州城,更没有单枪匹马独闯并州,而是先去了一趟苍安县。

    去年她做主借下五十万斤豆种已经全数收获。

    哪怕事借一还十,将所借豆种还回去后,苍安县里还剩下六七百万的豆子。

    去年收豆子的时候还借了不少临县的人手。

    周边几个县一看苍安县今年所获,顿时睁大了眼睛,那些当初没有将粮种借给苍安县的地方更是肠子都悔青了。

    不过他们更关心的还是种地的法子。

    明里暗里打听一番后,竟得到一个令他们瞠目结舌的答案。

    这样夸张的粮获,居然是用随便撒豆的办法种的?

    所有听到这个方法的人第一反应都是不信,觉得文央这老家伙也学着忽悠人了。

    可打听来打听去,都只有这一个答案。

    苍安县境内所有百姓都言辞凿凿地说是“陈偏将军亲手扔的豆种”,更有人表示亲眼所见。

    到最后真是不信的人心里都要泛起嘀咕。

    难不成“陈偏将军”手上有什么窍门?

    就这样惦记了好几个月,即便过了一个丰收年,除夕夜都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的各县县令,终于盼来了心心念念的“陈偏将军”。

    他们虽然或多或少听说北地乱局,可那地方离得远着呢,自然还是眼前的“种粮大户”更重要些。

    是以杜宣缘刚到苍安县县衙,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