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戎国来京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月升云衢》
京师藏有戎国人一事中,岑冲被处死前一直表示他与戎国人无关,被抓的戎国人皆已自尽,没有其他有用的线索。平城公主从未吐露她具体怎样同戎国牵上线。
可既然有戎国人秘密潜藏于京,甚至妄图绑架公主,戎国必须给应国一个交代。
曾媓在平城公主死的当天,便向戎国讨说法。
现任戎国皇帝不敢打应国也打不了应国。他见识过十几年前,他的父亲发起的战争,那场战争输了,代价是他的父亲病故,皇子叛乱,领土丢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自这任戎国皇帝登基后,戎国官员中一直有股不容小觑的势力,这些人的父母、兄弟、儿女多半是当年上了战场再也不能回来,都是被昱国,也就是如今应国人所杀。
戎国人不知道该如何恨他们的皇帝,他们只能恨应国人。究其根本,恨上了应国的皇帝,也就对曾媓恨之入骨。
主战的官员一直在朝中暗地里阻挠着现任戎国皇帝对应国的求和。也正是这股势力同平城公主联系上,想杀了曾媓。
对于戎国皇帝来说,追究当年的仇恨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戎国没有实力再打一场不能获胜的战争。他不能再像十几年前的老皇帝那样再发动一场战争,可他不能不抚慰朝中主战的官员,所以他对应国的态度总飘忽不定。两国关系虽有缓和,可仍旧紧张。
当戎国皇帝得知有戎国人潜藏于应国时,他查清了是谁带头做的。可他不能把涉及此事的所有人交给应国,他只能表示潜藏京师的戎国人并非戎国有人蓄意组织,他更是毫不知情。
可戎国理亏在先,为显示戎国求和的诚意,戎国皇帝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来应国和亲,以及带来一万匹宝马和一百箱金银珠宝。
应国朝中有两派,一派表示戎国人是言而无信之徒,欺人太甚,谁都知道戎国人藏于佛寺定是不安好心,有刺杀皇帝之意。一派主和,应国尚不宜打仗,新权初建,索性能早日察觉,也未酿成后果,戎国皇帝也表示出诚意,不如接受他的提议。
曾媓想的都不同。
这是曾媓登基的第三年,政局尚未稳定,朝中仍有不服她的人。若再打一场仗,百姓愿不愿意打,她又打不打得赢,都是未知数。可不打,她的颜面何在,这口气又怎么出?
更何况,曾媓又一次见识到戎国人的野心。戎国皇帝或许有求和之心,可他管不住国内势力,也同样意味着戎国皇帝自身仍有妄想。戎国仍旧是除应国以外最有实力的国家,她必须需要想办法让戎国人彻底失去反抗应国的实力。
赵月华没有在此事上多说什么。她清楚曾媓一定想打,可担心打不赢,这只能拖着,等来日有机会再做。
赵月华同曾媓一同想到了戎国与应国领土之间的一个小国,狄国。
戎国现任皇帝是戎国老皇帝的大皇子慕容致远。
狄国开国皇帝是戎国老皇帝的二皇子慕容致永。
十几年前,戎国被打败后,内里纷争不断,皇室争斗不休。是戎国老皇帝发起的战争,最后他也病死于那场战争中的末尾。
老皇帝死后,戎国皇位归属本当顺理成章地由戎国大皇子慕容致远继承皇位,他是皇后之子,皇后则是戎国最有实力的家族的女儿。
慕容致远性情温和,一向主张对外求和。老皇帝生前虽不喜欢慕容致远,更偏爱像他的二皇子慕容致永。可慕容致远未犯过大错,就算念及皇后及其背后家族的势力,他的父亲从未在明面上废了他继承皇位的权力。
在慕容致远看来,戎国不同于蛮国。蛮国所处的地界注定他们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迁徙。这导致蛮国遇到天灾时,基本向外不断扩张,烧杀抢夺邻近国家的百姓。可戎国和应国差不多的生存环境,且早早向昱国,也就是应国的前身学习治国之术。他们完全可以养精蓄锐,等到足够有实力将应国吞并时再发起战争。
可戎国老皇帝等不了,他已经快七十,他渴望在死前拥有流芳百世的机会。既然戎国实力不容小觑,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
慕容致远并不认同老皇帝的野心,可当老皇帝真的下令,他又不得不遵旨,送他的父亲御驾亲征。
戎国二皇子慕容致永是武将,在外随戎国老皇帝征战沙场多年,对坐镇国都京师,监管国事的慕容致远不屑一顾,他认定慕容致远懦弱无能,远不如他。他的野心在一次次胜利中被灌溉,在最后的几次失败中,他将原因归结于慕容致远在老皇帝死后急于夺权,才命戎国军队立刻回国都,令他错失反攻的机会。
慕容致永越想越觉得,他回国都,等待他的是死亡。既然如此,他非要殊死一搏。
于是,慕容致永在戎国边境,领着他的属下、士兵强占了戎国四洲,另建国家,后定下国号为狄。
当初的昱国乐见其成。
戎国在得知二皇子慕容致永在外叛乱后,想立刻出兵歼灭狄国。狄国心知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