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盐场一日行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翌日,一大早夏侯羲便来了黄县临海最大的一处盐场——长山盐场。m.shangyuewu.com
昨夜入睡前,他特意找有经验的盐工问了如今取盐的大概步骤,又仔细地研究了一下那卷简易制盐法,总算是理解前缀那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了……
简而言之,这法子的本质还是海水取盐,只不过将煎、煮、熬盐变为了晒盐,再添加一些简单的小工序从而大幅度地提纯原本的粗盐罢了。
其实若是追溯起来,其实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炎帝时夙沙氏已经就教过民众如何煮海水取盐。
到了春秋战国,位于山东的齐国更是专设盐官煮盐,并把“渔盐之利”作为富国之本。
夏侯羲一听乐了,这不是巧了吗?
那时的齐国大部不就是在现在的青州,只能说另类的传承有了。
到了西汉,时人凿井技术也在飞速进步,故而绝大多数人均食井盐,不过此时寻常的井盐仍是质地粗粝,颗粒不均,杂质斑驳。
唯有盐井深处的才略微细腻些,这也就是贵族们日常所用的精盐。
不过盐井也不是取之不尽的,易掘的盐井越来越少,人们自然也要开发制盐新渠道,于是海水取盐又重新焕发了第二春……
于是各方倒是默契地达成共识,那些盐井所出的精盐献给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平民就老老实实地去买那些又贵又难吃的海盐就行。
后面随着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绝对的控制力,民间盐场也是慢慢开始冒头。
像糜家、甄家这种世代经商、且在政治上也有所倚仗的巨商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既能敛财、又能把控民生的机会,私盐便再度在市面上泛滥。
如今寻常老百姓食用的盐多是自盐池产出的私盐,虽然有些难以下咽,但为了能满足日常所需,也只能咬咬牙买了。
这些盐池大多都分布在沿海地区,不止青州,徐州、扬州几乎都是特大海盐产区。
盐工们自海岸处开沟掘渠,借涨潮之时将大量海水引入蓄水池之中,再历经多日暴晒,使得大量盐分附着在表面,再经海水冲淋,收集盐卤放入盐池,最终以盘或煎或煮或熬,这方才能自海水中制出盐。
但古代人压根没有过滤的意识,这也导致这种方法提取出来的盐不仅粗糙,而且其中更是会夹杂许多杂质,吃了之后极易出现中毒的情况。
这样制盐,不仅耗时费力,关键是出盐的产量也不高,故而除了官府,也只有如糜家这等的顶级豪族敢做这笔买卖了。
毕竟寻常商人压根无法从中牟取多大的利润,实在不必做这吃力不讨好的活计。
不过话又说回来,目前实行海水晒盐法的基础还是很不错的,他只需稍稍改良一下便可。
到了盐场,他先是领着阿木去现场看了看盐场的地形,发现确如竹简中所言,海滩坡度还真是逐渐升高的,顿时心下大定。
那既然这样的话,除了最后一步,其他都可以保持不变了……
随即便将昨夜临摹下的画好简易版图纸的布帛交给阿金,令他们按照布帛上的样子,重新修建盐池、结晶池及其周边沟渠。
先借用海滩地形,修建有高度落差的七层盐池,这样可以使得低浓度卤水在最高层顺着一个方向层层流下,最终达到饱和。
按竹简上所说,用此“七步走水法”将卤水层层沉淀,蒸发浓缩达到最佳的结晶浓度,便会有海盐析出。
为首的盐工吴页一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只觉得夏侯羲在一旁碍事,这小郎君虽然长得像个仙人,难不成还真能做仙人之事不成?
他家中世代皆从此业,自然知晓若想从海水中取盐,唯有此法而已,哪能那么容易说改就能改呢?
可见到夏侯羲顶着烈日炎炎,亲自带着侍卫勘察地形,就连诸多细微之处也未曾放过,心中着实是震撼了一番,心底的轻视倒是收了许多。
所以对于夏侯羲略显强硬地要重修盐池之事,他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倒很是期待后续的效果,虽然他的意见并不重要就是了……
夏侯羲这时也注意到了边上这位似乎是盐工里的老大,向盐场管事打听了一番,倒是起了跟他交流一番的想法。
他从来都没怀疑过古代人民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就连系统给出的法子其实也是后世人民经过不断实践而总结出来的。
他本来也就是一知半解,如果能让更专业的人来指导完成,肯定是再好不过了……
见夏侯羲向自己招手示意,吴页只觉受宠若惊,连忙屈身快步小跑到小郎君面前,“小人吴页,见过大人。”
夏侯羲说了句不必多礼,便将人拉到身旁,把阿金手中的布帛递给吴页,微微一笑说道:
“此法乃羲自古籍中所寻,多番思虑之下以为可行,听管事言道吴君家中世代制盐,不若先行一观,或有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