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韩家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沈令月是被鸡鸣声吵醒的,侧头向旁边看去,韩嘉辰还在熟睡,由于宿醉,眉头微微蹙起。www.cuiyuge.com
外面天刚破晓,残月隐隐挂在天上,空气中有些稀薄的雾气,笼罩在院子里。
时间尚早,整个村子还很寂静,沈令月裹着薄袄,就着微亮的月光打量今后要生活的地方。
韩家的院子不大,院子中央有一口井,门前种了两棵大枣树。
还没出春,树上尚未结果,只有新长出的嫩叶,郁郁葱葱。
后院在正堂屋的后面,可以看见种了几棵高大的柿子树,有一片绿油油的菜畦,还散养着几只老母鸡。
沈令月大致丈量了一下,前后院加起来大概有一亩地。
正在沈令月打算找灶房的时候,北侧的屋门打开,许氏走了出来,“月娘,怎么这么早就起了?”
沈令月向许氏笑笑,“醒了就睡不着,索性起来了。”
沈令月不了解韩家的生活水平,不知道下多少米,不敢贸然动手,做早饭时便在一旁给许氏打下手。
许氏是个和善人,边做饭边给沈令月介绍家里情况,“爹娘不挑嘴,做些平常饭就行。昨日席面上还剩了不少好菜,现在天冷不怕坏,还能吃上三两天。”
沈令月看着许氏往煮沸的大锅里下了一勺米,想着韩家生活应该是比较拮据,一家七口人吃得米,看着还不如沈家一半多。
许氏口中的好菜,也不过是清水煮肉,最多是滴了两滴菜籽油,其他的便是白菜萝卜之类自家种的时令蔬菜。
远不如现代食材丰富,舍得放调料,一顿饭看不到多少油水,勉强填饱肚子,维持生计罢了。
这种清汤寡水,吃一两顿应付应付还行,若是天天如此,沈令月真是有些接受无能。
想到不知道要在这里生活多久,她觉得自己得尽快想个赚钱的法子,最起码把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一下。
昨天混乱又匆忙,直到早饭时她才有机会一一认清韩家众人。
古人成亲生育都早,算年龄韩父与赵氏应该才四十岁左右,看样貌却像有五十多岁了。
由于常年下地,韩父精瘦黝黑,脸上布满褶皱。
赵氏要好些,虽然身上干瘦,却是个圆脸盘,看起来是个好脾气的和善人。
韩大郎大概二十多岁,长得高大强壮。
韩大郎与许氏的女儿韩安南才五六岁,身形有些瘦小,脸色也是常年缺乏营养的蜡黄,浑身上下加起来没有二两肉,看着有些可怜。
吃过早饭,一天的忙碌就开始了。
男人们下地干活,女人留在家里洗衣织布。
沈令月作为研究纺织史的,自然想要看看这个年代的织造水平如何。
就她这两天了解再结合原主记忆来看,仅仅是西林县这一区域,大部分人家穿得都是苎麻织成的衣物,也称作夏布。
棉花的种植还没有在中原地带普及,是西域产物,因此少见且珍贵。
丝绸倒是有,都是江南道生产,也是非富即贵的人才穿得起的。
下个月就要缴夏税,按照家里的成年人口计算,韩家要缴六匹布。
许氏此时正坐在院子里绩麻。
夏布织造工艺并不简单,要将麻皮从苎麻杆上剥下,将中间的苎麻纤维劈成丝。
由于苎麻纤维比较短,还需要将一根根麻丝拼接起来绩成麻线,才能开始织布。
此时许氏脚下已经绩出长长的麻线了。
麻线有粗细之分,粗麻线织出的夏布粗硬稀疏,保暖效果和质量都要差些,因此价格也比不上细麻织出的夏布,在缴税之时,一匹细麻夏布能顶两匹粗麻夏布。
但是细麻线制作起来难度却大多了,绩出细麻线需要将劈好的粗麻线再次劈成三到五丝。
苎麻纤维干硬,绩成细麻需要的时间精力很大,效率太过低下,而且绩出的细麻还容易断裂。
此时人们还没有发现绩麻的技巧,因此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用粗麻织布。
许氏此时绩的也是粗麻,她将苎麻纤维劈成丝放在腿上,一根一根的绩在一起,手中的麻线也越来越长。
其实绩细麻十分简单,麻纤维粗硬干涩,只需要在绩麻之前,将粗麻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时辰,就能很好的搓开,还不会伤手。
沈令月拿起一团粗麻,放入水中。
许氏不明所以,以为她在家没做过这种事,“月娘,麻线不用清洗。”
“嫂嫂,我不是在洗麻线,我知道怎么把粗麻分成细麻。”
许氏有些不敢置信,“真的?”
由于细麻布珍贵,绩细麻的手艺自然不会外传,许氏没想到沈令月竟然会。
“真的,我看我娘分过。”
原主娘不是芦塘村的人,去世的又早,这样说不会惹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