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 震撼!程老师的演唱没有用话筒!(5更求收藏)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杨向笛老师这一番话说下来。

    不要说在场的许多人一脸懵逼。

    就是直播间,大多数的网友同样听不太懂。

    纷纷在弹幕里表示自己心中的疑惑。

    【什么意思,我是听不太懂,不过杨向笛老师说的有一点倒是没错,现在国风、古风、戏腔歌真的是泛滥了。】

    【按字行腔是什么意思啊?】

    【别的我不懂,但你要说古文抑扬顿挫这个知道,以前我们读诗词不就是这样?】

    【确实,好像我们华夏的宋词,以前全部都是用来唱的!】

    【…………】

    大家的疑惑,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

    杨向笛很快就给出了解释。

    “依字行腔,旋律跟着字音走!

    我们华夏的汉语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而在古诗词中,更是需要严格按照格律平仄作诗填词!

    所谓‘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泽平’,便是如此。

    ‘平’指平直,为平声。

    ‘仄’指曲折,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解为仄声!

    除了平仄声调,古诗词还有押韵一说。

    押什么韵,押在哪一句?

    这些在词牌是一点都不允许差的。

    我们华夏宋元时期,我们的填词作曲,便是因为汉语声调和音乐声调的统一,使得音乐更加的流畅……

    这才是我觉得国风音乐最需要遵循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用词有深度,不要辞藻堆砌,说些毫无意义的句子。

    我觉得这才是一首在歌词上有国风韵味的好作品!”

    说到这里,杨向笛自豪的看着周围的观众。

    但很快,他嘴角微微抽搐。

    除了很小一部分人在努力思考,大部分人都是一脸懵逼茫然的看着他。

    杨向笛这才意识到自己和没有学过诗词格律,汉语音律的人说这些。

    确实有些难以理解。

    他清了清嗓子,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

    这次换了更简单的说法。

    “‘燕去时红豆满枝

    远游人莫问归期

    谁独守潇湘水碧

    不知今夕何夕’

    这是刚刚程老师《探窗》的歌词。

    这段文字拿出来,不仅押韵,而且也能大概合乎汉语的格律。

    最重要的是,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很流畅自然。

    也朗朗上口,所以我说这才是一首好词。

    也正是因为这首词,我们当时在没有接触到程小秋老师的情况下。

    设计了那样的舞台故事。

    这样说吧,大家完全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

    当成一个不错的模仿古文的文章。

    当然,比起真正的古文作品,差距还是有的……”

    这下子,大部分的人终于明白了!

    这老头子,不愧是学文的。

    说话也文绉绉的,让人一头雾水。

    说白了。

    不就是有些所谓的国风歌曲,乱填一气,押韵也是强行押韵,歌词翻译过来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或者有的歌词勉勉强强能知道意思,可翻译过来没有任何的实际含义和故事性。

    尬的要死。

    什么“你的笑像一条恶犬”。

    什么“天下为公我为母”。

    还有什么“今夜太漫长,今两股痒痒”。

    相比之下。

    这首《探窗》能在押韵和文字格律做的很好的基础上。

    完整表现出一个故事,并且使得杨向笛等人,能根据歌词创作出舞台上这样一个动画。

    因此。

    对文字一直很挑剔的杨向笛,对这首歌同样也赞誉有加。

    而相比普通人。

    樊眉儿对于杨向笛老师的说法就有更深的了解。

    尤其“按字行腔”这四个字。

    京剧,对念白的要求极高。

    千斤念白四两唱。

    以前唱戏的时候,没有字幕,也没有歌词,那为什么底下的人还能听得清歌词呢?

    反而现在许多歌曲,不堪歌词,你根本就不知道唱得是什么。

    因为,戏曲就是在按字行腔!

    在戏曲中,一个字,汉语是三声,那么它的音调,也会有个转弯。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

    你用念古诗词的抑扬顿挫感,来念这一句“为救李郎离家园”。

    然后再把这一段经典黄梅戏唱出来。

    有没有发现旋律的音调是跟着字音的音调走的?

    再比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