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钱家往事 第(1/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3。】,

    

    第四百一十二章

    

    钱发的脑子哪里有赵福生转得快,听她这样一说,不经意间就被套了话:

    

    “精明自然是精明的。”他憨厚的笑了一声。

    

    从他语气中听得出来他对这位亲戚的为人不大赞同,却并没有在此时背后说三道四,而是道:

    

    “但大人有所不知,我们钱家倒不是分散于黄蟆镇与文兴县之间,而是我们本来就不是黄蟆镇的人。”

    

    “不是黄蟆镇人?”钱发的回话也算是在赵福生预计中。

    

    大汉朝的百姓生活艰难,百姓生活呈两个极端——穷苦的百姓走投无路,便像大树一般,扎根于一处,再彼此抱团,形成宗族。

    

    这样守望互助,宗族成员格外齐心,走一起走、留也一起留,很难出现分宗离族,另开族谱的事儿。

    

    而黄蟆镇的那借牛老汉提起钱家时,却无意中说起钱家本族分隔两地,这就很不可思议了。

    

    当时赵福生就在猜测,兴许钱家并非黄蟆镇本地人,所以钱发的这个亲戚祖上才会轻易离开镇子,进入县城中。

    

    钱发就道:

    

    “我们祖籍隆阳——”他说到这里,忙解释了一句:

    

    “隆阳地方不大,距离帝京大概三、四十里开外的一个县城。”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

    

    “我们祖上在隆阳县下的一个村中,算是小有名望,还有宗祠呢,后来因受祸乱,便接连逃难。”

    

    赵福生道:

    

    “祸乱?”

    

    “是。”钱发点头。

    

    赵福生再问:

    

    “什么祸乱,让你们连宗祠都不要了,就逃难了呢?”

    

    “我也不清楚,那时我还没出生呢。”钱发就摇头道。

    

    赵福生皱了下眉。

    

    此时人寿命短、成婚早,男女普遍十七八就已经成婚生子,她看这钱发五十出头——因积劳贫困,兴许他的外表要比实际年纪老些。

    

    赵福生推测他应该在四十来岁。

    

    如果钱家搬迁时他还没出生,那么这一场导致钱家逃亡的祸乱应该是在四十年以前。

    

    她将猜测一说出,钱发就道:

    

    “不止嘞,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五十多年前?!”刘义真听闻这话,扭头看向赵福生。

    

    因刘化成的缘故,他对两个时间段格外的敏感。

    

    一个是四十年前的刘氏宗祠鬼案,而另一个则是刘化成当年被黜除官身的时间——也就是无头鬼案复苏的时机。

    

    刘义真说完后,两人目光相对,接着眼神闪了闪,俱都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钱发却不知道刘义真心中所想,他也分不清说话的是哪位大人,便只好点头:

    

    “是呢,我爹在世时提及过,说是他七八岁上发生的事,我爹阴寿60多了,算算时间,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赵福生问:

    

    “50多年前发生了什么?怎么就导致你们钱家逃出隆阳县了?”

    

    钱发道:

    

    “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也不清楚。”钱发爹那时年幼,许多事情也记得不大清楚。

    

    “说是村里有一天突然来了许多京中来客,这些人慌里慌张的,将村子闹得人心惶惶。”

    

    当时村中大多是钱氏族人,一见帝京贵人都在逃难,便猜测是不是天子脚下出了大祸。

    

    众人心中一慌,有一部分人便思图也想跟着逃难。

    

    “反正后面宗祠也不要了,一路逃难至上阳郡,事后我家这亲戚那一脉在文兴县给当地一典史做了上门女婿,才留在了县中。”

    

    钱发说到这里时,脸上露出不屑之色。

    

    “我们当时在文兴县无根无据,留不下来,便顺着白陵江往下游走,后来到了黄蟆镇时,才终于落地为家。”

    

    他惆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