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第(2/7)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最好的种植区域,这块肥沃土地自然成为争抢的必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母亲河不再平静,而是变得异常凶险,前段时间暴雨造成的洪水大家也看到了,现代都这般危险,若是换成古代,那就是流民遍野,易子而食的惨剧。】
【到宋朝时黄河多次改道,北宋的都城开封就几l次被淹没,每一次地势都被抬高,开封修路,甚至挖出了古代城墙,根据专家猜测将整个开封挖开能看到一座完整的古代城池。】
3D地图出现了开封所在位置,比附近的平原要高上不少。
【前面我们也说过元朝基本上一大半历史都是在跟黄河做斗争,元灭很大原因是黄河泛滥造成,实际上从元朝开始,后面的王朝从人与人争变成了人与自然抗争,到明朝康熙登基,他只设立了三个目标,搬到鳌拜、平三藩,余下生涯只坚持一件事治河。】
【黄河在隋唐虽然也泛滥,却没有元明清那般危险,每次改道数以十万计百姓丧命,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黄河太泛滥,古代还诞生了一句“黄河清,圣人出”的谚语。】
“大旱之后必有水灾!”李世民拿着抄录下来的贞观灾害,嘴里默念。
本以为去年丰收彻底摆脱地位不正传言,没想到司天台预测了今年洪水。
⒎本作者玄北提醒您最全的《盘点历史谎言,从朱棣吃猪粑粑开始》尽在[],域名[(
李世民心里很沉重,抄录了那份贞观年自然灾害表。
没来没心思管后代糟心事,一看这期是说黄河,顿时不愿意错过了。
环绕长安的渭水就是黄河支流,黄河对大唐太过重要了,不仅大唐粮食运输依靠黄河,关中粮食种植也依赖黄河。
只是黄河容易泛滥,其实相比较容易受干旱影响的长安城,在黄河边的洛阳更适合做都城,依靠漕运可以将江南粮食运输过来,从而解除长安城缺粮危机。
可大唐建国为何还是选择长安城弃了洛阳城,还是同样愿意,洛阳城距离黄河太近,隔三差五就遭遇洪水袭击。
旱灾肯定没有水灾造成的破坏力强,最后定了长安城为都城,洛阳为陪都。
一想到是不是泛滥的黄河,李世民忍不住揉眉苦笑。
光幕中出现光秃秃的黄土高坡。
【上古时期黄河下游不是这样,但是先秦之前黄河水就开始浑浊,大河有了浊河别名。】
【这一点清溪可不是胡说,有《诗经》作证,“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何时正式叫黄河,应该从汉朝开始,东汉初期的《汉书》出现了黄河一称。】
【黄河之水为何从水清变浊,又为何变得容易泛滥,这里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现代都知道黄河泥沙多是水土流失,黄河水带走上游泥沙沉淀在下游,导致下游河道变窄,一旦雨水过多,就容易导致黄河泛滥引发洪水……】
光幕上一透明弯曲的道具在演示泥沙堆积下游的实验。
【从西汉开始,黄河泥沙开始变多,唐宋时期开始引发恶果,这里其实有一定联系。】
【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那就是攻打西域拿下河西走廊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之后上游黄河周围开始有人居住,人多需要建房子,古人房子我们都知道是木质,不说建房子,就连平日里烧柴也是需要木头,那时候原始森林居多,人们只知道砍伐,不知道种,同时森林退却,土地改成耕地,黄河沿岸皆是如此。】
【沿岸大量树木被砍伐,改成耕地,这些本该被树木根系牢牢锁住的泥土受到黄河洗刷,被带到下游。】
【这个变化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放大到历朝历代,每逢改城朝换代,新城建立就需要大量木材,据说隋朝建长安城,需要大量巨木,这些木头哪里来,百姓被迫自带干粮去深山老林里砍。】
【树木只砍不种,到了明朝,朱棣在北京建皇宫,原来的秦岭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最后派人去其他省寻找,隋朝建皇宫还能用金丝楠木,到明朝朱棣建皇宫只能去深山老林檀木,李自成进北京可是烧过皇宫,清朝入驻北京在康熙登基前皇宫大半未修复,等康熙平完三藩修皇宫,那时候已经找
不到大量楠木,只能选择松木。】
【说了黄河上游,我们再说说黄河上游。】
地图上出现黄褐色一块,再看实际地图,全是布满沟壑的黄土高原。
【黄河上游通常指甘肃青海一带,一想到甘肃,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是缺水。】
【可能很少人知道这一片如今最贫困的区域,在宋朝之前却是最肥沃的地方。】
光幕地图红色笔框住了一个区域。
【这个地方在隋唐有个响亮的名称叫陇右,隋唐时期这里有大面积草原,是最好的养马地,秦州也就是如今的天水还是秦国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