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历史的构造(上) 第(3/6)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吧,电力那么充足,今晚就奢侈点,刚好也给楼上点上。”
他到棚子旁边,找到了藏在墙后的保险箱,拉开电闸,于是一个个废弃区明亮起来,光照如昼。
只是不时,会闪烁几下。基地所用的电力线路在无人维护的数十年后也有不可避免的老化。
借此灯光,秋阴看到办公桌、办公柜都是横七竖八地堆到一块,从房间里拥到走廊外头。椅子很少,因为椅子容易移动,大多被居民区的人拾去用了。柜子里还有一沓仍包着塑封的红色书本,贴在墙上的照片与语录都已黯然失色。几块推到一边的白板上用黑笔画着简略的草图。
办公室或者实验室里被家具、废器械堆满,没人清理,有一些则像是被烧过,墙壁裸露焦痕,这可能是对一些机密进行了撤离前的应对处理。走梯、走梯,还有出入口倒是后来被人都被清理过,唐正说曾经有人在这里迷过路,于是特意组织了一次大清扫。
在熟悉的出入口前站了不过片刻,秋阴以为自己听到了一百年前大漠上的风声。
“快点吧。”
唐正的妻子看了下时间,不耐烦地催促道:
“大的和小的都在等我们。”
“好,好。”
在拐角处有个被清理过的房间,几个合在一起的桌上,是一捆捆的残帙故纸。到了秋阴、李明都所生活的年代,办公已经实行了很久的电子化,不过纸质的档案没有消失,而是与之并举。
唐正推开门,腐烂的书页的味道几乎要窜到秋阴的鼻子里。她看到几台旧式的电脑,显示器屏幕是黑色的。
唐正注意到秋阴的视线,说:
“电子化的档案在撤离时已经被全部格式化了,只剩下一些繁琐的故纸堆。谢博士工作过的场所比较集中,她的文件也大都被前人整理在一处,我不知道为什么没被扔掉,靠自识别无人机搜寻了下,结果就找到了这些内容,我把他们捆扎了起来,放到了一处。”
足足放满了两三桌,桌底下也是厚厚一摞摞几乎已经要腐烂的本子。
谢母活在世界的日子不算长,但参与的事情很多,也是从底层做起,留下了许多的痕迹。
秋阴站上前去,轻轻拂去书面上的灰尘,她看到发黄的封皮上都标着她母亲的名字,有些是工作日志,有些则是行政档案,有几个笔记本,扉页娟秀地写了一个谢字。也正因为有这些标识,无人机可以轻易地搜遍。
秋阴打开其中一本笔记本,里面的内容散乱得不成样子,有会议纪要,有她的学习笔记和心得,有演讲和答辩的底稿,也有一些根本不是内容的涂鸦。
一朵花,一个星球,一只飞鸟,一片云朵。
还有备忘的行程说明。
其中一页上写的是:
“10.5,8点,谢向明,06塔。”
在一行字的下头,是像练字一样写满整整一页的“讨厌鬼。”
谢向明是秋阴的父亲,他和秋阴母亲都姓谢,因此得到了同事的撮合。这句话指向的或者是他们在基地时的一次约会,06塔是基地的地表瞭望塔之一。
不过秋阴对父亲没有记忆,她没从母亲或其他人那里听过多少父亲的事情,她对父母的事情一无所知,也就不能确认。
唐正没有打扰她,只问道:
“小谢,你要留在这里吗?我们有事要先上去了。”
秋阴迟钝地转过身去,细想了会儿,才从恍惚的过去的世界里回到现实:
“你们先走吧,我就在这里,我知道我的客房在哪儿,不用担心我。我在这里,就想……多看看。”
唐正和巡查的老人们不再委婉,匆匆离开,基地的荒废区变得安静,只剩下一些像是从天边传来的杂音,而爆竹声冲上了天际。
原来这时,时间已经过了零点,新的一年已经到来,热闹是上面的事情,冷冷的白光继续照耀着埋在地下的钢筋水泥,它像是一片寂寞的森林。
这片森林曾经也人来人往,茂盛而热闹,如今变得光秃秃的,像是坟墓。这一片区域秋阴没来过几次,但她知道是那些专精于理论科学的人们所工作的地方。
她可以一个人独自安静地阅读谢母最后的遗产了。
但她呆呆地坐在书本的前头,突然想起李明都很久以前在公墓前说过的一句话:
“对不起,我好久没来这里……一直没有好好地、安静地来看看你们。”
良久,秋阴才打开下一本笔记。这本笔记的字迹就成熟得多,里面记录的纪要、事件与心得的语言也变得积极、生动与安全,她想写这本笔记的时候,谢母应该已经成长了不少,性格变得稳重,并且还参加了几次级别不低的会议。笔记里,谢母为这些会议写了好几篇发言的底稿,底稿的条理清晰,在内容上既有理论学术的交流,也有意识形态的学习。
与此同时,不知所云的涂鸦变少了许多,再也没出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