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二十七章 粥底加烧烤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怎么吃?”麦小苗蹲在周至身边,问道。www.yinggewx.com

    “你先去把衣服换了。”周至笑道:“头发也擦一擦,现在不觉得冷,但是一不小心就会身体凉了都不自觉,那就得感冒。”

    “阿紫和沙马姐姐的身材都好好。”麦小苗看着走在草地上的二女,眼神里都是羡慕。

    “你也很漂亮啊,”周至逗着小姑娘开心:“大眼睛,小嘴巴,翘鼻尖,就是个子比他们矮点嘛,但是比例好啊,在我镜头里可漂亮了,一会儿倒到笔记本上看看。”

    “你就会骗人。”麦小苗开心得嘴角都压不住了,嘴上还谦虚。

    “她们是彝族,腰身修长匀称,鼻梁高挺是她们的民族特色,而且她们都是美姑人,美姑这个县的名字就是漂亮姑娘的意思,说明这个地方啊,就出很漂亮的女孩子。”

    “你在美姑县都能横着走,也别太骄傲了。”

    “不想理你。”麦小苗放下篮子,喜滋滋地扭头:“我去换衣服去了!”

    等到麦小苗从帐篷里换上了衣服钻出来,营地进入了黄昏,阳光变成了金黄的颜色从侧面扫在了水塘面上,洒出了金闪闪的波光。

    营地上已经飘起了食物的香味,因为咸肉耐放一些,周至就将它们留到明天吃,把鲜肉放到今天。

    周至带来的有猪肉,有羊肉,有牛肉,猪肉和羊肉用来烧烤,牛肉则用来做“粥底火锅”。

    粥底火锅其实算粤菜,属于广式火锅“打边炉”的一种,苏轼还在笔记里记录过一则趣事,说是罗浮颖老喜欢将各种菜品放在一个锅里“杂烹”,取名叫做“谷董羹”,坐客皆称善。一起参与宴会的诗人陆道士遂做了一副对联:“投醪谷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碗中”。让苏东坡大喜,以为绝对,将之记录到了自己的笔记里。

    而所谓“盘游饭”,苏东坡的记录是:“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鮓、脯、鱠、炙无不有,埋在饭中。里谚曰‘掘得窖子’。”

    在周至看来这就是夹川人常做的“箜饭”。

    因为“投醪”是越王勾践在会稽之耻后与民同甘共苦,决意复仇的典故,与谷董羹的做法在字面上暗合;而“掘窖”是苏武坚决不投降匈奴,在极北牧羊挖坑躲避风雪的典故,同样与盘游饭的典故在字面意思上暗合,因此被苏东坡引为绝对,记录了下来。

    结果在不经意之间还记录下了两种古代美食的制作方法,让大家意识到粥底火锅和箜饭甚至远在宋代就已经有了。

    粥底火锅的汤头制作其实蛮讲究,选用的是特别的香米,轻轻擂过,让米一粒粒碎成两三瓣,再漂洗,然后用油盐拌匀,稍腌片刻再放入大瓦煲里煮。等一煲粥煮到水米交融,粥水滚开呈菊花状,一层层从里面往外翻,这时,从花心处舀上来的粥水,被称为“粥清”,也就是粥中精华。

    吃一口清甜绵软,顺滑如汤,将这种只见浆不见米的汤头用来烫肉和烫菜,打边炉粥底火锅方才正宗。     



    不过作为野餐,周至不可能做到如此精细,不过在出发前将大米放在干热的大锅里炒过,到了营地将炒熟的米再用开水熬煮,加入姜丝,明油炸过的蘑菇,得到的粥底效果其实也和粥清大差不差。

    之所以要用粥底烫肉是因为野外烫肉不好勾芡,直接将嫩肉片下粥底锅里,自带封芡的效果,烫出来的肉容易保持鲜嫩。

    将粥底打好,周至将粥底锅放在了火塘的铁网上,又在周围摆上了炸苦荞粑粑,炸土豆,生红薯,剩下就是各种肉串了。

    因为蘑菇采回来不少,周至干脆另外刨了一个火塘再盖上火灰和沙子,直接做成一个烘干槽,将蘑菇烘制起来。

    这其实是一种增加蘑菇香味的方法,将蘑菇干燥后再重新水发,其实就类似一种“破壁”的效果,可以让蘑菇细胞中的香味物质更多地渗透出来,带给菜品更佳的风味。

    所以说食材有时候并不是一定就越新鲜越好,主要还是看什么品类。

    麦小苗早早就挤在了周至的身边,今天的烧烤需要自己动手,她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

    深秋的虫子已经没啥了,等到正式开吃天空已经变成了暗紫色,山谷里边就更加黑得快了。

    好在有电瓶供电,将灯挂起来,橘黄色的灯光一打上,氛围立马就起来了。

    “这次带去蜀都的烤小肠也很受欢迎。”周至说道:“就是二次回炉老了点,跟现在这外头焦脆里边油润的感觉不一样。”

    除了麦小苗,其余几位都是烤肉的高手,沙马日聪和吉克阿紫虽然不大像平日里经常干家务的那种女生,但是烤肉一样熟练无比,周至估计是和同学们在周末街边的火盆烧烤摊子上面学会的。

    “肘子哥制作的调料不错,比烧烤店老板制作的味道还要好!”阿紫手里拿着一大串羊肉,对着周至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