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婉清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程淮一早就和姚婉清去了郊外,二人走的早,问谁都说没见到他们。m.baijiawenxue.com
程澈昨夜睡的还算安稳,洗漱后正要用膳,一低头就见桌上压着的字条,是哥哥的字。
原是她还未醒他就和嫂嫂一起出去了。
青柳将食盒放在桌子上道:“将军嘱咐说让小姐多睡会,他有事先走一步,就不和小姐一起用膳了。”
她看着字条笑的欣慰,总算是开窍了,“他一年才回京几日,总要抓紧时间和嫂嫂相处相处,光靠几封书信可怎么行。”
“那就到了。”姚婉清指了指不远处的小溪。她与程淮同乘一匹马,出了猎场,到了不远处的小溪边。
“带我来这做什么?”程淮侧首在姚婉清耳边轻声问道。他牵着缰绳将她围在怀中,气息洒在脖颈有些发痒,姚婉清下意识的往后缩了缩,靠上了他的胸膛。
她指着树林的方向:“那有棵百年古树,许愿可灵了。”
程淮将马牵至路旁林间的一处空地,二人朝古树走去。
沿此再向前不远处有一座寺庙,传闻这古树便是其中得道高僧所栽,每年都有许多人慕名来此求愿。
古树高大,四季常青,冠如华盖,郁郁葱葱,大小枝杈上满系着红绸、风铃。
姚婉清拿出两条红绸放在程淮手中,“给你也带了一条。”
“这里?”程淮爬到了树上。
“这里太挤了,在往这边些。”姚婉清抬手指了指右边更高些的枝干抬头对程淮道。
两条红绸如她愿系在一高处枝干上。
程淮许过愿,侧首看向身边之人。
姚婉清虔诚的望着古树,双手合十放于胸前,不知想到了什么嘴角微微上扬。
惟愿家国平安,所爱之人,岁岁常相见。程淮想。
微风吹拂,红绸飘动,风铃声阵阵悦耳,风载着一个个美好的心愿,像远方去了。树叶沙沙作响,似是回应。
或许,是风听到他的心愿了。姚婉清侧首便见他望着自己笑的温柔,眼中,还有些别的什么在挣扎。
她主动牵起程淮的手,“我们去溪边坐坐。”
“好。”
溪水清浅,潺潺向前,其间不乏游鱼。
程淮挽起袖口,蹚进小溪,不一会儿就抓到了好几条鱼。
他找了些树枝来生火,烤鱼香气诱人。
程淮拿下其中一条穿着的鱼凑近闻了闻,又咬下一口尝了尝,随后拿下一条吹了吹递给姚婉清,“熟了。”
姚婉清看着手中被自己咬了一口的烤鱼,思绪被牵去了很久之前。
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
那时程老将军牺牲不久,边关战事再次告急。程淮向陛下请命再赴边关,立誓取回匈奴王的首级并带其归京。
不久后,姚尚书奉命前去距边地不远的雁门一带巡察,姚婉清放心不下程淮,便央求自己父亲带自己一同前去。姚尚书心疼女儿为心上人日夜忧心,应下了这件事。
那是她第一次去离开京城。
沿路植被逐渐变得稀疏,土地逐渐裸露,这便是雁门了。
在那儿,姚婉清第一次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不是书上短短几字,写着谁输谁赢,更不似茶馆说书先生所说的那般,几个智谋就能轻松赢下。
雁门再往前走便是战场了,那里战事不断,尘土接二连三的被马蹄扬起,黄沙漫天,遮天蔽日。
在雁门,每日都有大量流民迁入,他们大多家在关隘,或更远处的北地,因战乱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被迫背井离乡来此避难。
避难所狭小拥挤亦不能很好的遮风避雨,加上这季节瘟疫高发,随处可见两三抬着担架的小吏,将因瘟疫横尸街旁的人抬上担架,再抬去郊外。
浓烟源源不断的从城南郊外升起,日夜不停。在这座城里家破人亡,孤儿寡母随处可见。
太守赈灾的银子批了一笔又一笔,怎么也停不下来,流民依旧源源不断,再这样下去,连城内安全都是一个问题。
雁门作为重要关隘又是战场的后方,承担着输送粮草的重要任务,战事,流民,瘟疫接二连三。雁门太守无力应对上书陛下,这才派姚尚书前去解决。
姚尚书看她看得紧,除了才到雁门去府上那段路外,她一次都从院子里踏出过。
姚婉清只能坐在窗前,望着黄沙漫天的方向,宽慰自己离他比京城近些了。
转眼,已是半月有余。姚尚书案上的折子渐渐变少,不用一夜接着一夜伏在案前了。
从太守和父亲的交谈中她不时能听到些前线的战报,战事不知何时结束,她却是要回去了。
临行前一晚姚婉清原是想早些休息,却不知怎的竟是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