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自杀7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千禧缉凶》
“煤气灯效应,”竹韵抽了张白纸,写下煤气灯三个字,“监狱里的那个犯人就是学了一部电影《煤气灯下》里的情节,对她的妻子进行操控,他太自负,认为自己一定能行,但是电影情节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他选错了对象。”
封析扬有些不明白,疑惑地看着竹韵。
竹韵解释道:“煤气灯效应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煤气灯》,20世纪初期改编成了电影《煤气灯下》,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丈夫通过不断制造事端,让妻子质疑自己的记忆和理智,最终达到控制她的目的,由此有心理学家提出了煤气灯效应这个概念,是指通过长期的打压和否定,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受害者产生自我怀疑。”
封析扬:“你为什么说她选错了对象?”
“因为我事先了解过,这名犯人的妻子与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她生长在家境优渥的环境中,热情奔放,自信开朗,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样性格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本就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确实,可能一开始因为感情或者其他什么因素,那名犯人对她的精神控制有了效果,可当真的面临死亡,他的妻子醒悟了,并对此进行了反抗。”
封析扬顺着竹韵的思路接着说:“但是沈慧不同,沈慧和家里关系不好,从小缺乏关爱,性格内向,不擅交际朋友少,但是这不代表她不渴望有人关心她,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对她好,她便会很轻易地陷入那个人的陷阱,无条件地相信他,让他趁虚而入。”
竹韵满意地打了个响指:“说的没错。”
封析扬眯了眯眼:“你的意思是,有人控制了沈慧的精神,策划了她的自杀?”
话刚落音,熊少华咋咋呼呼的声音传过来:“老大,手机数据恢复了。”
根据竹韵提供的每次就诊时间,有个号码每次都准时在就诊结束后一分钟内给沈慧打电话,是那几个不记名号码中的一个。
最后的通话记录显示是在沈慧自杀的那个早上,凶手给沈慧打了两个电话,一次是凌晨四点,通话时长一个小时,另一次是早上七点十五,通话时长半个小时。
再看恢复的短信内容,这个号码和沈慧的联系持续了至少半年以上,从一开始是对方的嘘寒问暖很快变成了沈慧向对方诉说心事,而对方的回复则由安慰变成了只有死才能解脱。
再到后来对方的用词越来越露骨,甚至会直接对沈慧说“你怎么还不去死”。
看着一条条催命的短信,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气。
封析扬吐了口憋在心中的浊气,靠在椅背里:“联系号码运营商,通过基站查这个号码每次短信和电话的位置。”
“是。”
熊少华一溜烟又跑了,办公室里一阵鸦雀无声。
半晌,封析扬坐直,承认道:“竹医生,看来你是对的。”
竹韵没有说话。
封析扬看了她一眼,发现她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桌上的手机,表情凝重,不知道在想什么。
“竹医生?”封析扬提高音量又喊了她一声。
竹韵回过神来,看着封析扬,愣愣地“哦”了声。
封析扬挑着眉。
竹韵声音有点发颤:“是我的失误,我没有在每次的诊疗中发现她的问题。”
封析扬轻笑了一声:“竹医生,没有哪种科学可以完完全全了解人这种复杂的生物,心理学也一样,无论是哪种医生,能解决的是愿意配合治疗的病人的疾病。”
竹韵苦笑,这与她对心理学的认知是相悖的,如果病人刻意隐藏真正的心理就不能被诊断,那么心理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封析扬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竹医生,不能因为个例否定全部,你钻牛角尖了,医者医人不自医说的是不是就是你这样的?”
竹韵一愣:“你……”
封析扬没有给她继续钻牛角尖的机会,站起来:“竹医生,作为刑侦支队的顾问,你现在该考虑的似乎不该是这些,走吧,跟我出外勤。”
竹韵莫名想起早上那明犯人对她的描述——不是那种长期跑现场的,整天风吹日晒的人。
她低头笑了笑,从手腕上取下黑色的素皮筋,将长发挽成个髻,今后,她也是出外勤的人了。
一个下午竹韵跟着封析扬横跨了整座陵市,沈慧身边的同事,为数不多的朋友,老乡,竟没有一个人发现她的异样。
竹韵:“一个人隐藏自己的情绪,隐藏的再好也会露出破绽,身边的人不可能毫无察觉。”
封析扬一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胳膊肘搭在车窗沿:“她朋友不多,见面也不频繁,张平每个月都有不在家的日子,她多的是独处的时间做真实的自己,并不是时刻隐藏。”
“好吧,”竹韵接受了他的说法,“这样就没法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