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战国局势(秦篇)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六国正酝酿着恢复合纵,来对抗吾大秦。若大军轻率东出,六国合纵必定死灰复燃。宜阳城毗邻函谷,本就有重兵防守,大秦一旦出击,短时间内无法攻陷城池,魏楚赵三国兵马必定来救。我军若久攻不下,大军陷入泥沼,楚国再从西南背刺,秦国岂非陷入险境?望上将军思之、慎之。”
甘茂一时无言以对,从内心深处说,他承认这个白起确实有见识,当初他跟秦王签订息壤之盟,承诺魏国一定会帮助秦国,其实也是权宜之计,因为三晋本为一体,唇亡而齿寒,魏国又怎会坐视秦国壮大,更是直言赵国不参战的情况下魏国才会帮助秦国,从而分一杯羹。但若是赵国发兵,则变成秦国以一敌四,压力陡增。
不过此时大军已经开动,若不战而回,非但军功无望,还将落得个轻率失策的口实,身为丞相领上将军的他颜面何存?略一思忖,甘茂便沉声道:“诸位将军,此战乃新王立威之战,意在震慑六国,以彰秦王之威,这是政治层面上的,而非仅仅是军事方面的事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们攻打的地方可以是宜阳,也可以是武遂。只是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层面考虑,宜阳更适合作为进攻对象。它是老秦人走出崤函,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第一步。昔年穆公筹划多年最终东出无望,遂西攻戎狄。而今绵诸、獂戎、狄戎、绲戎尽灭,巴蜀之地也已尽收,前人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我大秦已经到了不得不东出的时候了。诸将多考虑军事层面,我能理解,但我乃大秦丞相,不得不为大秦百年大计考虑。我只所言见仁见智,战后尽可上书秦王。然时下断无改弦更张之可能。唯有打好这一仗,使六国知难而退,我等到时再考虑下一步。否则,只有自乱阵脚、自降士气,白山将军和诸位将军以为如何?”
白山是前军大将,秦军的主心骨,在座大多是他的部将,白起还是他的族侄,甘茂自然首先要搞定他。白山沉稳持重,在军中极是顾全大局,不像其他小年轻,甘茂说了这么多也是想让他体察自己的一番苦心,否则将帅不和,这仗是没法打的。白山一直在默默思忖,原先他们虽然也从战略上考虑了很多,但确实没有考虑的这么深远,没想到甘茂居然说到了秦国的百年梦想,字字有理有据,他确实无法反驳,也认同他所说的,此时他有些钦佩这个上将军了,他确实比自己站得更高。
白山看了白起一眼,大手一挥:“走!回到各自队伍中,准备好好打仗,再有妄言退军者,军法从事!”众将皆拱手道:“遵命!”便一起出了军帐。
白山向甘茂一拱手道:“上将军,末将告退。”
白起也收敛了一些傲气,看了看甘茂,便径自退了出去。
甘茂虽然松了一口气,心中却老大不快。这五万大军究竟谁说了算?一个前军主将,竟然比他甘茂更有威慑力,哪个上将军能受得了。可甘茂没有办法,秦王要立威,自己要军功,这仗肯定要打。而自己未有军功,这些老军头个个都在商鞅、子车英、司马错、樗里疾主军的时候磨炼出来的精锐,无论资历和能耐皆是秦军的佼佼者,从来不是只知道指哪打哪的莽汉。居然连是否师出有名他们都要想,如何能教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只管打仗了事。
甘茂之所以不敢大动肝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心病:他虽然喜好谈兵,但毕竟没有真正打过大仗,领兵五万攻城略地更是头一遭。打仗还得靠这些兵将,他自然不可能拿出穆公镇秦剑行使军法,不然无异于引火烧身,自绝于大秦五万大军面前。甘茂岂能掂量不出此中轻重。虽说是自己忍下了,但看白山一声令下众将领便欣然领命,甘茂还真有些不是滋味了,心里那个嫉妒啊!
接下来甘茂统领五万大军直逼宜阳,信心满满的他认为或可一战而下,结果很快又打脸了。即使秦军准备充足,这宜阳城却也打了五个月都没拿下来,以致樗里子和公孙奭提出反对意见。右丞相樗里疾进言于秦武王道:“秦师老矣,不撤回,恐有变。”
于是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乃作书一封,使人送达武王,言:“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大悟,于是再增兵5万,命令大将乌获率兵前往援助甘茂。与此同时,韩王亦使大将公叔婴率军前往解救宜阳。
甘茂、乌获两军会合后,大破公叔婴于宜阳城下,然后乘胜攻占宜阳,斩杀韩军六万,降者无数。随即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后世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驻守。韩王恐惧,使相国公仲侈带着珍宝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韩国的求和。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抚宜阳地方。
此战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韩国损失惨重,被迫向秦求和,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