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58 第(2/39)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像陛下那样保护你了,好自为之吧。”

    院中只剩孝真独自瘫坐在地砖上,暗淡的天色忽然下起了雨。

    孝真公主抬起头看着这雨,忽然想起来那封信,于是慌忙在泥土中摸寻。

    信粘上了黄泥的水渍,孝真用衣袖将之擦去,拆开后,果真是李淑的笔记。

    姑母亲启…

    不孝侄儿李淑,顿首,顿首,再顿首…

    养育之恩,昊天罔极…

    李淑性命,全系姑母,姑母有怨,李淑无悔,权当一命还由一命…

    …

    这封信很长很长,李淑将幼时的遭遇,以及对孝真公主的感激,全都叙述了出来,包括最后自己对孝真公主的真正情感,从信中,李淑对于孝真公主的作为没有半分怨言。

    也是从这封信,孝真公主才明白,原来那天晚上自己进奉的汤药,李淑早有察觉,明知是毒药,却仍然选择喝下。

    孝真公主将信贴在胸口,跪地痛哭,因为仇恨所产生的执念,让她在权力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也许在这一刻,她是后悔的,今日所承受的果,皆是由那杯毒药所种下的因。

    如今她才明白,她利用的并非是李淑的信任,而是李淑的心甘情愿,正如崔瑾舟所言,这个世间不会再有像李淑那样对自己好的人了。

    于孝真公主而言,所谓抚养之恩,不过只是将她从王府的深渊里拉出,只是一件兄妹间的细微之事,连她自己都从不觉得有什么,但是李淑却感念了一生。

    “为什么,为什么!”孝真公主跪在雨中竭力嘶喊——

    ——大明宫——

    嗣皇帝李忱为大行皇帝整理遗体更换好衣服后,太常寺卿献上玉贝。

    李忱拿起筷子,将玉贝夹起送入大行皇帝嘴中,又取衣裘盖住遗体。

    做完这些,百官才得以入内,跪伏于榻前进行哭礼。

    半数有能力却被英宗皇帝疏远外派的大臣,都是因李淑而进入了中枢,受到重用,如今李淑驾崩,失去了一位仁德之君,他们自然伤心。

    “陛下。”

    “陛下。”

    治丧之礼最后的“殡”停棺待葬,整整持续了一月之久,最终在太史局的占卜下确定了出殡的日期,并在百官的商议讨论之下,选出了庙号与谥号上呈嗣皇帝李忱。

    李忱最终在几个褒义的庙号中选定了一个,为大行皇帝李淑的庙号。

    灵柩出殡当日,几乎整个长安的百姓都从家中出来,于官道两侧跪哭行凶拜之礼,各地赶来的送灵之人也多达数万,队伍从长安城到皇陵的路上,排有数十里之远。

    应德四年,李淑驾崩于大明宫紫宸殿,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明陵——

    应德四年三月,李忱登基为帝,同时册立苏荷为皇后,于含元殿举行帝后登基大典,并改元元兴。

    册立皇后时,其朔方事务由苏荷两位兄长暂摄。

    李忱登基后,便将孝真公主在朝的所有势力逐一清除,肃清朝野,并收归南衙十六之权,召归曾受孝真公主、英宗排挤的功勋担任南衙诸君将领。

    李忱并未裁撤当初仁宗想要裁撤的察事厅,而是将任职的宦官全部调换,至于孝真公主,在铲除了她所有的势力与党羽后,便将其从宗正寺放出,只派人监视。

    出任地方的原雍王友杨喜,也被李忱召归,并担任左龙武大将军,宿卫宫城。

    待朝局稳定之后,李忱又追赠其母崔氏为章敬皇后,追加吴王谥号“恭”与永王谥号“懿”

    并将吴王生前托付给李忱的一双儿女接入宫中,并为长女赐名李钰,由自己亲自抚养。

    短短几个月,因仁宗驾崩而混乱的局面,就被李忱安定下来,并在今年的恩科中,得进士一百二十余人。

    就在众臣以为皇帝在稳定好内政之后,会将朔方的割据扫除,却没有想到,苏荷刚被立后不到三月,就以镇北王的身份重新回到了朔方。

    因为在北唐内政混乱之时,回纥新任可汗,将国号更名回鹘,并向西南进行扩张。

    由于频繁的内战,导致唐王朝与安西断联,安西边军苦苦支撑数年,却迟迟未能等到朝廷的援兵,就连军饷也中断了,回鹘趁机进攻吐蕃与大食,成功收复北庭、龟兹。

    直到大食遣使至长安,北唐朝廷这才知道边境告急。

    回鹘击破吐蕃与大食,收复北庭与龟慈后,便将目标转向了朔方。

    朔方告急,皇后苏荷得知,于是请离长安,想要再次披甲上阵,虽然有朝臣上疏制止,但却得到了皇帝李忱的支持。

    群臣上奏无果,几个宰相便带领百官堵在紫宸殿前,跪伏劝谏。

    “中宫皇后,母仪天下,其职其责是为诞育皇嗣,披甲上阵,恒古未有,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朝中大将亦有不少,陛下何故让皇后殿下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