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朝堂争执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第26章 朝堂争执

    光时亨虽然只是一个七品小官,但他对崇祯朝的走向和灭亡,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m.julangge.com

    流寇大军逼近京师,崇祯帝在李明睿等大臣的建议下,犹犹豫豫地想迁都之时,光时亨怒不可遏地跳了出来。

    他怒骂群臣食君之禄,关键时刻不思以死报国,却建议皇帝迁都,试问国家尊严何存?

    接着他又对着崇祯慷慨激昂一番,大意是:

    “陛下不要江山社稷,也不管祖上的陵寝啦,难道要做明朝第一个出逃的皇帝吗?”

    天子守国门,只是光时亨打击崇祯皇帝的借口,主要原因是他舍不下自己在京师庞大的产业。

    真正忠臣李邦华见崇祯又犹豫了,他立即建议太子朱慈烺南迁,同样又被光时亨痛斥一番,说李邦华要在南京另立新君不忠不孝等!

    崇祯这人非常要面子,被光时亨这一骂,脸面上很是挂不住,惭愧地表态不迁都了,并且放出一个热血宣言:

    “朕志已定,死社稷!”。

    就是因为这一句很壮烈很拉风的话,几个月后崇祯被光时亨等二臣坑死,大明几百年社稷毁于一旦!

    光时亨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当朝忠臣,是历代圣贤在明朝代言人。

    崇祯皇帝为了面子还忠臣重赏光时亨。其它人看见这样的情况,谁还敢提迁都之事。

    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束手无策,一根麻绳上吊了事,很多大臣选择全家自尽跟随崇祯。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一大群欢迎李闯的文武大臣中,也有着这慷慨激昂,欲以死报国的光时亨。并继续留任了李闯政府的“兵科给事中”一职。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目前还未发生,现在距离大明灭亡还有将近十年时间。

    见光时亨建议驱逐流民,御史窦顶立即跳出来支持:

    “陛下,光大人说的很有道理,臣附议!”

    接着又有五六个官员跳出来支持光时亨:

    “陛下,臣附议!”

    ……

    怎么能驱逐流民呢!崇祯皇帝当时很想痛斥光时亨他们几句。

    不过想到他们说的流寇趁机混入京师这事,似乎也有道理就忍住没有说话。

    崇祯不说话并不代表没有大臣敢站出来反对光时亨,大明的忠臣还是有很多的。

    尽管知道光时亨等人的靠山是首辅温体仁,但听到刚光时亨等人的谬论,吏部尚书姜逢员急忙出班奏本:

    “陛下明鉴,微臣不赞成将流民赶出京师,他们都是大明子民,因天灾和兵乱才逃难到京师,朝廷应该设置粥棚救济才能安慰民心……”

    姜逢员话音未落,工部侍郎孟兆祥和刑部尚书冯英,翰林院编修杨廷麟等十几位官员出班附议:

    “陛下,臣等认为姜大人的建议更加稳妥,绝对不能驱逐流民,不然很有可能失去民心……”

    光时亨看到这么多大臣反对他的建议,心中非常不爽,急忙把目光看向内阁首辅温体仁,温体仁可是他的后台。

    温体仁可以是明朝著名的大奸臣,别的本事没有,但善于揣摩圣意,靠着拍崇祯的马屁搞党争上位,只要敢违抗他意愿的官员,他都会想办法除去。

    朝中东林党倒台后,温体仁认为大明就是他和崇祯皇帝说了算,绝对不会允许出现第三种声音。

    这家伙老奸巨猾,感觉今天这种场面他不适合说话,于是微闭双目谁也不看对流民这种事也不发表任何言论。

    崇祯皇帝每晚批阅奏折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上早朝,他绝对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可是大明并没有什么起色,因为大臣们在朝堂上几乎都在扯皮,根本干不出什么有用的事情,今天也同样如此。

    一个简单的京师流民问题扯了大半天,大臣们争得脸红脖子粗。

    可什么结果都没有,崇祯皇帝这次真的不耐烦了,他一拍龙书案制止了群臣争吵:

    “都住嘴,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你们还争执半天,内阁首辅说说你们的想法!”

    皇帝直接点名,这次温体仁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了,他急忙出班躬身说道:

    “陛下,这件事虽然看似简单,但非常棘手,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让乱民在京师生乱,下朝后内阁商量一下,明天把具体方案呈于御前……”

    这老家伙在位期间除了排挤打压对手外,根本没有做过一件有利于大明的实际事,今天皇帝直接点名让他拿主意,他马上推到第二天。

    如果第二天再有大臣反对他的建议,温体仁会率领他的小弟们开始攻击对手,而真正需要办的事情又会被延误下去。

    崇祯以前看温体仁很顺眼,感觉他很会来事,但今天温体仁的表现让崇祯很失望,作为内阁首辅此时应该挺身而出为皇帝分忧解难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