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正)电影之心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今天蓝洁瑛的戏份比较多,吴常运闲来无事也跟着王晶一起盯着。
“这边我来。”
吴常运接过笨重的摄像机,透过取景器看里面的画面,蓝洁瑛的妆面看起来还不错,但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整个人就像个小短腿萝卜。
吴常运当然知道这样不行,于是调整了角度,这下看蓝洁瑛比较正常了,但是拍其他人,尤其是达叔就会显得胖一些。
吴常运皱了皱眉头,一般像这样的问题,摄像师是不会在意的。
因为电影有电影的流程,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的。
就好像什么时间该用什么样的光线,还有镜头焦段对应的视觉语言,拍人该用什么样的角度,当然在这些之前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必须让老板满意。
吴常运很不满意,于是整段镜头都重拍了。
这次由吴常运亲自扛着相机。
“吴导,灯光要怎么打?”
打灯的师傅走过来问道,避免吴常运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他还是先来问一下为好。
“没事,你们还按照原来的。”
吴常运盯着取景器里面的画面,现在不像是21世纪拍摄还有外接的显示屏幕,摄像机虽然有这个功能,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副取景器,还远远称不上是显示屏。
所以,这段镜头到底拍了什么,只有抗相机的人心里最清楚。
“吴导,要不要把室内的光线在调亮一点。”
王晶问道,现在室内的灯光是昏黄色,现在是下午一点半正是室外光线最刺眼,也是色温逐渐上升的一个时间段,即使在室内也能感受到那种稍显暗黄色的灯光。
他们拍摄的地方是一个客栈,这里搭了一盏大顶灯,功率很高,大概有几千瓦。
因为灯光直射的光线是破坏性的,受设备闲置,他们只能按了一个球形的柔光灯照,大的布光设备还进不来。
“没事,拍摄这种电视剧,记住别抠太细。”
吴常运头也没抬,看着取景器里面的画面,他必须要调整左右眼之间的差别感。
因为取景器的面积十分有限,刚上手的的话,即使是老摄像师也会有一种感觉,就是眼睛那一侧的画面会稍显局促。
常常会有新手的摄像师,将眼睛那一侧的画面留白不足,这也是人视觉上的问题。
大概五分钟左右,吴常运彻底熟悉了机器。
其实对于很多外行来说,电影机就是高端,是寻常人捉摸不透的东西,是很复杂的。
其实则不然,有些机器是越贵越复杂,上手难度越高,但电影机却不是这样。
这样说或许有失偏颇,换个说话,如果是一个刚接触摄像的小白在对电影机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也能拍出不错的东西。
这就跟摄像机的格式有关了,现在80年代已经有很多民用的摄像机,而民用摄像机也分为几个档次。
这是索尼厂家的老套路了,基本每年推出产品都是查缺补漏的,每一款都不是完美。
毕竟想要追求完美,就要在机器的格式上下功夫。
这里所说的格式,就是电影机独有的魅力了,虽然现在的电影机仍不算是十分成熟,毕竟算起来胶片的年代彻底终结,也不过是几年前的事情。
在早期,民用的摄像机往往做得不够好用。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不够好用,一个合格的摄像机或者说是dv机,至少要做到屏幕足够准确吧。
因为人获取信息的全部途经就是透过那一小块屏幕,如果屏幕存在色差,或者分辨率不够,不能显示摄像机拍摄到的细节,又或者不能准确的显示曝光程度。
那么人就只能凭借经验去判断,显然离开屏幕去判断自己拍摄的画面是否好看,这并不是一件人性化的事情。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吴常运穿越前的21世纪,索尼还是存在这个问题,这不是他们没有这个技术,而是不愿意。
就包括吴常运现在使用的这台索尼的机器,售价大概是三十万港币。
而一台民用的摄像机只需要不到五千港币,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差别,当然是需要用户自己去评价的,索尼只是在这大环境之下,帮助了使用者一把,让他们更加明确的分开了高端和低端之间的区别。
而无论是哪里的人,都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思维。
即便是穿在衣服里面的,或者只能在家里使用的,不会让外人看见的东西,只要这样东西足够的贵重,都会唤醒人的虚荣心。
摄像机这种价格不菲的东西,自然也存在着这个问题。
吴常运其实要比很多香港的导演兼任摄像师专业很多,像这类摄像机的宽容度很高,基本只要你不是在取景器里面看到的画面特别离谱的话,拍摄出来的东西都是没问题的。
说起来可笑,这只是得益于,他拥有一个毫无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