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新绞肉机——南线战场 第(2/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假设没有东非和同盟国的贸易,那同盟国早在1917年初就已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毕竟连贵族都受到粮食短缺问题的干扰,平民的生存环境可想而知。

    

    所以重新打通和东非的贸易,对同盟国而言十分重要,这也是德国支持奥匈帝国等盟友夺取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为此,同盟国甚至宁可放弃一部分支援西线战场的兵力,也要首先剿灭巴尔干和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协约国军队,以实现重开和东非贸易的战略。

    

    这次战略,基本上依靠陆军为主力,虽然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海军实力尚存,但是无法撼动在地中海占据绝对优势的英法海军。

    

    如果不是海军孱弱,那同盟国的目标估计不是巴尔干和中东,而是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了。

    

    1918年8月。

    

    以奥匈帝国为主力,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辅助,同盟国新集结了将近一百二十万兵力,正式开赴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境内作战。

    

    其中奥匈帝国七十万,保加利亚三十万,罗马尼亚二十万,加上原本在希腊,阿尔巴尼亚前线作战的同盟国军队,还有奥斯曼帝国军队。

    

    从巴尔干半岛到中东战场上,同盟国军队规模超过了五百万,其中奥斯曼帝国军队数量最多,达到了两百多万,其次是奥匈帝国接近两百万,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兵力大约在七十多万,最后是刚刚加入罗马尼亚,虽然罗马尼亚参战人数只有二十万,但是后续罗马尼亚将会逐步增加兵力。

    

    而协约国方面,主要是英法两国以及希腊,加上他们从各自殖民地征集过来的军队数量,大约在四百万上下。

    

    不过,协约国的兵力构成堪忧,其中英国最多,在中东的英军人数达到惊人的两百多万,但是英军中有将近九成是印度人,法国军队也基本上是黑人和北非白人居多,这使得英法两国军队数量虽多,但是真实战斗力可能还不如仅有不到七十万兵力的希腊可靠。

    

    同盟国和协约国对巴尔干和中东战场的增兵,使得所谓“新”东线战场,彻底升级为不逊色于一战中,西线和东线的南线战场。

    

    双方纠结了接近一千万兵力,在巴尔干到中东的漫长战线上厮杀,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英国和法国肯定会继续从印度,南洋,北非,西非等殖民地地征集兵力驰援南线战场。

    

    南线战场上双方兵力突破一千万只是时间问题,这将使得整个南线战场迅速变成一个新的绞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