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 第(2/30)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下,至少可以叫以前的同袍脱离奴籍。

    霍去病走后,浑邪王把他的来意告诉族人。族人感慨冠军侯上可战胜他们,下可安抚他们。

    翌日,霍去病又去京郊大营找浑邪王。浑邪王告诉他,族人请他代为感谢大汉天子。霍去病立刻回去复命。不过五日,京郊大营的四万多匈奴人就少一半——被各地官吏带走。随行的还有已经学会种田甚至修房的匈奴俘虏。

    上林苑以及宫里的俘虏少了许多,正好用休屠王的家人以及部下填补。不过几日京郊大营的匈奴人只剩三成。其中两成半等着跟县丞走的族人修好房子把他们接过去,剩下的人搬去茂陵和长安周边村里。这些人不是匈奴小王就是当户,朝廷承诺他们的房子由朝廷出人修。

    匈奴抵达长安之前,各村里正就劝村民接受匈奴人。很多人强烈反对。里正就问大汉不接受他们,他们明年继续在边关作乱,大汉又该如何应对。

    打!

    里正又问打仗会不会死人?大将军几次出征是不是只有一次全甲兵而还。战死沙场的将士有没有父母,是不是别人的儿子。

    朝廷不会因为浑邪王的投降就跟伊稚斜单于和谈,也不会同匈奴和亲。匈奴来年再敢侵扰大汉边民朝廷依然会同匈奴交战。而jsg打的目的就是叫匈奴投降。

    过些年匈奴人皆归汉,大汉军民还至于寝食不安吗。

    寡闻少见的里正想不到这些,这些是主战以及主和的官员商讨出来的话术。

    听起来朝廷很真诚。乡民又切切实实看到刘彻登基以来平民生活一日好过一日,于是决定给“迷途知返”的浪子皇帝个面子。匈奴人进村那日他们虽然热情不起来,但也没人横眉冷对。

    这次来的匈奴人太多,刘彻总有点不踏实,各几日就问问房屋修的如何。立冬前又令大农令拨钱,置办冬衣以及农具分给接收匈奴人的村里。村里一半,匈奴人一半。比如有两副犁和耙,一份归匈奴人,一份归汉民。

    有些官员认为陛下没有必要做到这份上。刘彻叫他们看看大汉户籍清醒清醒。

    浑邪王此次带来四万多匈奴人,就算只有五千适龄男女,三年抱俩,三年后就会多出五千人。事实上未婚男女近一万人。

    大汉女子十三可议亲,及笄后不嫁人订婚者交税交到三十岁为的是什么?多年前连年征战,后来又有天灾人祸,导致人口锐减。

    朝廷立冬前后放三天假,太傅石庆虽不在朝也是朝中一员,他自然也跟着放假。

    立冬前一天上午,小太子跑去温室,刘彻不在,小太子去椒房殿陪母亲。

    立冬日,刘彻带着妻小去东宫。

    小太子到长信殿门外就喊:“皇祖母!”

    刘彻被他清亮的声音吵得头疼:“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不成体统也比你幼时懂事。”

    王太后的声音从殿内传来。

    刘彻无奈地翻个白眼。

    卫子夫想笑:“陛下,进去吧。”随即低声说,“平日里没人敢在母后跟前闹,偌大的长信殿异常安静,喜静的人也受不了。”

    以前太后膝下八个孩子,其中四个是她妹妹的,一人一句话也能吵得太后头疼。虽然王太后那时没少抱怨被孩子闹得心烦,可她被闹了半辈子,如今一天到晚见不着一个孩子,她反而孤独寂寞。

    “皇祖母,想我不?不想我我也想你。”

    小太子娇憨的嗓音传过来,刘彻跟卫子夫嘀咕:“九岁了!”

    “你十八岁还跟哀家撒娇呢。”

    刘彻震惊,母后的耳朵何时变得这么好了。

    太后没好气道:“哀家看也看出来了。”

    小太子点头:“祖母,父皇最爱欺负我。我还未满八岁,父皇叫我学写文章,学算术,学音律,学骑射,皇祖母,看我的手,磨出茧子啦。”

    太后耳不聋眼不花,拿着孙儿的手看一下,要说茧子夸张了点,但他手上确实有几个泛黄的印记。

    “母后,他一次只上一炷香。一日八节课也才两个时辰。”刘彻急急地上前解释。

    太后惊呼:“两个时辰还少?!”

    刘彻决定闭嘴。

    卫子夫上前:“母后,据儿给您带的礼物还在殿外,儿媳令人拿进来?”

    “礼——快拿进来!”太后不由得身体前倾。

    卫子夫过去扶她一把,刘彻后退当花瓶。

    小太子给太后带来一个用南越棉做的褥子,足足有二十斤重。太后可以铺在寝室榻上,也可以铺在她平日里跟宫女下棋,跟公主们闲聊的榻上。厚实柔软,比蚕丝起热快。

    太后有点失望:“据儿,这样的褥子哀家有了。留着你自己用吧。”

    “皇祖母,不一样。这里头的棉花不是西北棉,是东南棉。”

    太后不解:“有何不同吗?”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