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广告 第(4/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果他觉得为难,您不妨考虑一下,给他们赞助一点电影胶片,他们肯定很乐意。”
这年头的胶片肯定很珍贵,要不然也不会限定耗片比在1.2以内,1.2只是底线,合格线是1.1,可见胶片的难得。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买到。
当年跑步前进的时候,文艺界也要跟着全国一起“发射卫星”。
怎么发射呢?
比如说,当时真理部就对不少地方、或者不少文艺骨干提出了要求,“两年要超过鲁迅”、“每个县都要出一个郭某若”、“一个晚上写60个剧本”等等……
就连夏衍,也对自己提出要求,用半年时间“写一个多幕剧、两个独幕剧;每月写小品、评论一篇以上;写成《五四杂忆》初稿;重温和精读《矛盾论》《实践论》,做学习笔记……”
至于电影界,自然是多建电影厂,也就是那个时候,几乎每个省都建成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
能不能拍是一回事,设备、人员必须配齐。
呃……,这个人员配齐,还真的就只是配齐,至于能不能干活儿,那是另一回事。
但是在上级眼里,有了电影厂,就必须接受任务。
不仅有任务,还一定要“超额完成”。
所以说,江南省也有自己的“江南电影制片厂”,嗯,不是上海那个江南电影厂,若有重名,纯属巧合。
但是呢,这个江南电影厂就是个草台班子,除了两个拍过几集纪录片的人担任导演职务,再从电视台借了两个摄影师做摄影……好吧,其实只是借个名义,人家还是在电视台工作。
除了这寥寥几个人勉强算“专业”,其他人都只是凑数的,每年拍点样板戏就算完成任务。
可是上级配发的胶片却不少,因为也是在那一年,位于保定的电影胶片厂正式投产,虽然当年产量不高,但是后来又扩建了两次,基本上可以满足上级的任务要求。
其中就包括给全国各个电影厂供应胶片。
这么一来,在北影厂、长影厂、上影厂等电影厂因为创作旺盛,而缺少胶片的时候,其他各个省的电影厂,竟然还有多余的胶片,躺在仓库里睡大觉。
棉纺厂的布料和服装也是好东西,拉点“瑕疵品”去省城,找江南电影制片厂的领导,换一些“报废”的胶片,也很合情合理吧!
有了胶片开路,只要棉纺厂的要求不太过分,黄导演绝对会答应。
两人聊了一阵子,沈雪怡也闻讯赶了过来。
相比姜恒只关心工作,她对女儿更上心一些,来了就问两姐妹在上海的情况。
陈凡自然是报喜不报忧,……好像也没什么忧可报。
听见两个女儿在上海都过得挺好,甚至开启各自的事业,沈雪怡和姜恒很是开心不已。
陈凡也没在这里多待,眼看时间差不多了,就要告辞走人。
姜恒两人都知道他是个大忙人,指不定回卢家湾有什么重要的事,便也没有多留,将他送到车间外面,目送着车子开出厂门。
陈凡开着车,不一会儿到了货运码头,熟稔地给了管理员两包烟,将车子停在旁边,掀开小游艇上的油布,轰隆隆地往滚滚江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