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老了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与他们合谋,自己谋求利益啊!所以,本来要拿来祭旗的第一波辽东使者被解除了监禁,让他们与第二波使者同样享受使者的待遇。

    而吴国的一位臣子,也给出了计谋。

    是太子中庶子羊衜(南阳人,并非泰山羊祜之父)。

    首先,羊衜认为诛杀使者固然能出一口恶气,但终非王者所为,所以请孙权将使者释放出来,彰显吴国的容人之量。

    其次,则是建议孙权顺势应允公孙渊所请。

    再度接纳公孙渊为臣子、声称定会遣兵马前去救援,可为他张势助威,让辽东兵将士庶更加死力对抗魏国。魏国攻伐辽东的难度多一分、时间多一日,对于敌对的吴国而言都是喜闻乐见之事。

    最后,便是此番出兵,无论如何都能使吴国获利了。

    因为魏国知道江东与公孙渊早就闹翻了,也定然没有想到,吴国竟会不计前嫌的遣兵过去救援。从战术上来说,是出其不意。

    且此番名为前去救援,实际上却是趁火打劫。

    如遣兵将过去抵达辽东之后,先沿岸考察地形地理、视辽东与魏国的战况如何后,再决定如何用兵。

    若是战事僵持不下或者魏国有失利之迹,那就将船舰队开赴至辽水入海口,以将袭击魏国粮道之势,逼迫魏国罢兵归去。如此,哪怕吴国一矢不发,都能让公孙渊感激江东,不吝搜刮地方拿出大礼来报答救援之恩。

    毕竟公孙渊也知晓,与魏国刀兵相见后,天下也唯有吴国能帮他了。

    且为了日后魏国复来征伐时,江东犹如此番这般不远千里来救,他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吝惜战马与资财。而若是辽东有不支之像或者已然败北了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

    直接乘势攻击辽东各个沿海县邑,掠夺人口与资财而归以报当日之仇、裨补先前航海的损失。

    甚至,若是时间与条件皆允许的话,还能约上高句丽一并将乐浪与带方郡给虏掠一空、满载而归。

    羊衜这个计策,不管是孙权还是其他臣僚都拍手称赞。

    因为他深谙江东君臣最大的顾虑:吴国此番兴兵过去,并不需要亲自加入战局,更不会与魏国兵马舍命鏖战。

    说白了,就是不管战事朝着哪一种结果发展,都不会伤及吴国根本。

    所以事情也就如此迎来了定论。

    孙权设宴待辽东使者,明确告知他们江东必然会遣兵相助,为了增加可信度,还自爆了先前让江东折戟沉沙的广陵之战,以自己在孙韶墓前发誓,定要将魏国伐辽东的主将夏侯惠挫骨扬灰之言重复了一遍。

    随之,便以军情如火为由,让辽东使者尽快归去。

    且还亲自做了书信,给予公孙渊。

    在书信中将公孙渊称呼为弟,并告诫夏侯惠虽然年纪轻轻,但实乃奸诈之徒,用兵与行事以胆大善于出奇著称,让公孙渊务必要小心应对,莫要觉得彼乃是以身份得位便掉以轻心。

    将不计前嫌、重修和好的姿态表现得十足。

    但就在辽东使者千恩万谢离去的旬日后,孙权又再度遣出了前往高句丽的使者。

    同样声称对位宫的提议很感兴趣,也会派遣出兵马前去,但具体如何实施战略,却要以兵事当慎、随机应变为由视情况而定。

    在首鼠两端、尔虞我诈这方面,他算是炉火纯青了。

    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在他心中是希望公孙渊能抵御住魏国的征讨的。

    缘由无他。

    他是一位君主,所思所虑都以吴国的利弊为上。

    虽然源于被背叛的愤怒,他想对公孙渊杀之而后快,但理智却是告诉他,辽东公孙没有覆灭,才是对吴国最有利的结果。

    一来,只要公然称王的公孙渊尚存,魏国不管失败了一次还是两次,但为了证明魏室代汉乃天命所归,魏天子曹叡不管损耗多少国力都要死磕辽东的。

    另一,则是高句丽毫无机会占据辽东、取代公孙渊。

    哪怕公孙渊覆灭了,辽东兵将与士庶都宁为魏国的阶下囚、而不愿为高句丽的座上客!这是秦汉以降形成的骄傲。

    身为汉家子民,哪有屈服外族的道理?

    所以,公孙渊若不覆灭,必然会尽心尽力内附吴国,也就意味着吴国日后能持续不断从辽东贸易来战马、组建骑兵增强国力。

    在这种利弊对比下,孙权有这层心思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一点都没有错。

    远在许昌宫的魏天子曹叡,对辽东是志在必得,诏令在冀州邺城的镇护部北上辽西郡之后,他还特地寻来了护军将军蒋济私下问计。

    他让蒋济也随驾东巡,本来就是以伐辽东战事将起,为了随时问策参详的。

    而曹叡所问之事,就是江东是否真的将遣兵救援辽东。

    因为孙权将辽东使者遣归去后,就让水师整装待发,大张旗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