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君心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结果差强人意。

    不是魏国没有犯颜直谏的直臣了,而是这些直臣大多都是魏武时期的老臣重臣,年纪都太大了。大到只能在一旁摇旗呐喊、无法躬身力行推行变革。

    况且,年轻人的血才是热的。

    老臣们岁数大、历经事情多,在仕途上浸淫久,棱角难免会被人情世故磨平、热血被世间的薄凉给浇凉。

    行事,自然也就变得畏手畏脚、一切求稳妥。

    至今为止,不管年龄还是能力皆能让曹叡觉得是可造之才的人,唯有中书侍郎王基。

    这是他已然明确表态不纳谏且将夏侯惠谪贬去辽西杀鸡儆猴之后,仍上疏进谏止奢的人,实属可贵,所以他将之外放为郡守、以待日后重用。中郎杜恕这次虽然没有上疏,但早年展示出来的品行,让他觉得先擢拔一下,以备日后作为从属助力。

    但众多的臣僚之中,也就这两个人让他觉得可堪充任变革的马前卒。

    这样的结果很是讽刺。

    偌大的魏国啊~

    想寻几个忠直的孤臣出来,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最让曹叡倍感无奈的是,诸多宗室与谯沛子弟的沉默与不作为。

    抛开夏侯惠不论,竟无有一人上疏劝谏他的;而且在他将夏侯惠谪贬去辽西之后,竟还出现了增设镇护部监军的声音!

    除了争权夺利之外,这群人还能做什么?

    心中还有半分为社稷着想之念吗?

    这样的结果,令曹叡挺心寒的,也彻底死了不着边际的念想。

    有些人注定了是无法被委以重任的。生来贵胄的膏粱子弟,终究还是虑己者多、心系社稷者寡。

    唉,魏国才代汉承天命多少年啊!与魏室社稷休戚与共的后辈子弟就如此不堪了。

    带着这样的感慨,曹叡对夏侯惠与毌丘俭的期待愈发高了,也对近些时日过来的幽州上表所奏之事全盘准了。

    如阿罗槃诣洛阳上贡,他便将内附右北平与辽西乌桓部落封王侯者多达三十余人,且如毌丘俭所表请,以督两百骑的阿罗槃为偏将军、招降有功的布衣左骏伯为军司马等,皆纳入洛阳中军,归属镇护将军部。

    如征公孙渊入朝的诏令已然告布天下,让讨伐辽东的战事师出有名。

    不用多想,公孙渊绝不可能奉诏来洛阳,成为任意宰杀的羔羊、不发一矢便将传承了三世的辽东基业拱手相让。而仍是魏国名义上的臣子,拒不奉庙堂诏令,不管他是否称王举起反旗,都是魏国可以名正言顺讨伐的乱臣贼子了。

    还有,一些粮秣辎重等后勤保障的调度,他也叮嘱刘放、孙资一一亲自操持,务必确保伐辽东的战事不会因为后方的问题而折戟沉沙。就连早年假商贾事向辽东遣细作、物色内应等诸事,都让有司直接听命于毌丘俭了。

    为了变革辅路、为了肃清积弊夯实基础,伐辽东的战事必须要胜利!

    哪怕是丧损数万大军、耗损军费巨亿的惨胜,曹叡都觉得是可以承受的、将之当作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以社稷之名、从魏室出发,让身为君王的他不在乎兵将的性命。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更莫说是一个君王的功成。

    在他的眼里,士庶也好兵将亦罢,皆是社稷的刍狗。

    他唯一考虑的问题,只不过是魏国能否承担得起这样的代价罢了。

    况且,如今他的心思,已然越过了伐辽东战事的调度,提前开始考虑在得胜之后,针对庙堂权柄的举措了。

    如对宗室与谯沛子弟的职责调整。

    先前增曹肇权柄掌中军五校,同样是他想看看诸多魏室子弟之心的手段——既然这些人无法戮力同心,那就分割权柄让他们自施为,看能否矮子中拔将军吧。

    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已然闭门谢客、隐隐淡了争权之心的秦朗,终于担得起昔日曹真那句“可堪一用”的评价了。

    曹肇也还行。

    至少他从来没有诋毁或排斥过谁。

    且在被增权柄之后,结交朝臣等事都是他这个天子的喜好为准绳,没有什么越矩之事。如他先前对刘放孙资揽权多有非议,但现今已不再诋毁了。

    至于曹爽

    除了犹对夏侯惠抱有偏见之外,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有恭谦美誉的中人之才,无需瞩目太多。

    曹叡真正想调整的人,是夏侯献。

    在诸多宗室谯沛子弟之中,夏侯献是最先被擢拔、被授予军中官职最高的人。但近些年夏侯献的表现,让曹叡觉得是时候将他外放打磨打磨了。

    不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是觉得玉不琢不成器。

    他在洛阳中军之内很久了,已然隐隐有了井底之蛙的迹象,所以曹叡想着将他外放,让他得以拓宽眼界,不要只知道盯着一亩三分田、不思进取。

    说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