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夜谈 第(2/4)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与令以"重职不可久缺"、"中书省庶务繁琐当需侍郎分责"等缘由推举人选,陛下都不置可否、留中不省。”

    

    “对此,庙堂诸公与我等近臣皆不知所以,但人人皆断定,陛下乃是有青睐的人选了,但这个人选暂有他重任,不宜改职,故而虚闲以待。故而,我近数个月自琢磨着陛下意属之人乃孰,不乏请教大兄。虽无有定论,但自从六兄辽东报捷传归来后,便猛然发现,似是六兄所有特征都符合,或许陛下意属之人.”

    

    夏侯和说到这里止住了。

    

    颇为出乎意料的夏侯惠与丁谧对视一眼后,也陷入了沉默。

    

    也让屋外肆意哭号的寒风寻到机会,主宰了书房内的动静。

    

    因为中书侍郎在中书省内,职权仅次于中书监、令。在刘放孙资号为“专任”的擅权之下,如今中书省的权柄已然隐隐盖过尚书台了。

    

    若是天子曹叡果真以中书侍郎授之,夏侯惠的权柄之重,就连一些老臣都无法匹敌。

    

    “此乃喜事也。”

    

    片刻后,丁谧打破了沉默。

    

    只见他双目灼灼,脸上的喜意泛滥,拊掌感慨道,“陛下素来对稚权器异,不乏擢拔。若如义权所言,复以中书侍郎授之,稚权主中军武官选举、参掌中枢机密,试问宗室与权贵当辈,孰能当之!”

    

    但夏侯惠与他截然相反,面如沉湖毫无波澜。

    

    连夏侯和都面色有些暗淡,出声提醒道,“彦靖兄,中书监与令专权、名声不佳,素被朝野有识之士腹诽排斥。先前伯舆兄在职,百官以他出身寒素不以为意,功过是非皆不落他身,但六兄却是不同。身为谯沛子弟,六兄若兼领中书侍郎,参掌机密之任,必然被朝野瞩目。有所为,则受此二人钳制;无所为,则被公卿百官诟病。如此,还不如兼领尚书郎或是依旧加职给事中更自在些。”

    

    “义权此言差矣!”

    

    正在兴头上的丁谧,当即出言反驳,“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稚权刚直之名,朝野皆知。若兼领中书侍郎,秉公行事便是,何必担忧刘孙二人钳制?公心任事,若可成,则朝野赞焉;若弗成,直言争之,亦能让朝野知其曲在刘孙,复可增不屈强权之赞,何来不自在之说?”

    

    夏侯和听罢,略微挑眉沉吟,片刻后还是点了点头,“依彦靖兄这么一说,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或许,这便是陛下的意图所在罢。”丁谧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此些年来,公卿百官对刘孙二人擅权之事愈发不满,不时劝谏,陛下或有所察,便让稚权兼领中书省属官,以遏刘孙气焰。”

    

    说罢了,他与夏侯和都将目光转过来,静候着夏侯惠的见解。

    

    而依旧很沉默的夏侯惠,只是咧嘴笑了笑。

    

    因为他们都理解错了.

    

    而且错得很离谱。

    

    夏侯惠知道,如若天子曹叡当真以中书侍郎让他兼领,并不是让他去遏制刘孙的擅权,而是想让他与他们沆瀣一气。【。3。】,

    

    缘由很简单。

    

    对于曹叡而言,刘孙二人的作用,就如前朝汉天子眼里的宦官。

    

    前朝有外戚、宦官与士人三大利益团体。

    

    三者相互斗争夺权,汉天子作壁上观,偶尔下场打压一下势大的一方。

    

    外戚壮大了,皇帝就扶持宦官与士人将权力夺回来;宦官权力大了,外戚与士人就合作声讨;而士人失控了,皇帝就让宦官构陷罪名、让外戚摇旗助威。

    

    而魏文曹丕代汉后,将三者的斗争画上了句点——改革官制,严禁宦人与后宫干政。

    

    这固然是减少内耗、有利天下之事。

    

    但从皇帝的角度出发,是失去了遏制士人权柄的筹码。

    

    刘放与孙资日渐权重、以至到了号为“专任”的地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如此:曹叡将他们当作前朝的宦官、是为遏制士人权柄的筹码了。

    

    而诸夏侯曹也是天子的筹码之一,作用如同前朝的外戚。

    

    现今,士人与地方豪族坐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连武帝曹操时期的屯田制都被侵蚀而腐朽了,天子曹叡又怎么会让夏侯惠去遏制刘孙二人呢?

    

    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