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科举终结者:慈禧的决断时刻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时光之珠再次闪烁,其光华映照着刘明辉与阎罗使者的身影。

    一瞬间,他们置身于清朝末年的深宫之内,这一次,历史的焦点聚集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之上。

    “太后,近日朝中关于废除科举之议愈演愈烈,您看此事如何处置?”

    刘明辉化身慈禧,端坐于华丽的龙椅之上,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深沉的思索。

    阎罗使者站在大殿一侧,神色凝重地分析道:“太后,科举制度已历经千年,如今却成了束缚国家进步的枷锁。

    国内外形势的压力、新式教育的崛起,都使得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然而,此举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谨慎行事。”

    慈禧太后轻轻抿了口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小德张,传旨下去,召集群臣议事。”

    随着小德张的一声“遵旨”,朝臣们纷纷涌入大殿,议论之声此起彼伏。

    有人主张立即废除科举,以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

    也有人坚持保留科举,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

    慈禧太后静静地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平静而深邃,宛如一池静水,不起一丝涟漪。

    她默默地倾听着朝臣们的激烈争论,心中却如波涛汹涌般暗流涌动。

    废除科举,这无疑是一个足以影响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动摇国本。

    然而,作为一国之主,慈禧太后深知科举制度已逐渐僵化,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如今的大清需要的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书生,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古老的帝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慈禧太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她缓缓站起身来,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朝堂下的群臣,声音沉稳而坚定地说道:

    “诸位爱卿,关于废除科举一事,哀家已有了决断。

    自即日起,逐年递减科举中额,以为新式学堂兴起留出空间。

    同时,设立学部,改革教育制度,以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待时机成熟,再行全面废除科举。”

    她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哗然之声。

    有人欢呼雀跃,称赞太后英明果断,高瞻远瞩;

    也有人面露忧虑之色,暗自叹息,担心此举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但无论如何,慈禧太后的决定已然做出,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刘明辉和站在一旁的阎罗使者,相视一笑。

    他们知道,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策,这将为清朝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随着时光缓缓流淌,废除科举的举措渐渐落地生根。

    新式学堂如同春雨后的竹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蓬勃生长。

    年轻人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潮水一般涌入学堂,汲取着现代教育的养分。

    社会风气犹如被春风拂过的花朵,悄然绽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正席卷而来。

    然而,废除科举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布满荆棘与坎坷。

    保守势力宛如顽强的巨石,阻挡在改革的道路前方,他们用尽各种手段试图阻止这一变革。

    而社会动荡的阴影也时刻潜伏在暗处,给改革带来重重隐患,仿佛一只无形的黑手随时可能将一切摧毁。

    面对如此艰难险阻,慈禧太后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凭借其超凡脱俗的政治智慧和勇往直前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推动着改革的进程。

    在一次庄严肃穆的朝会上,慈禧太后再次发话,声音响彻朝堂:

    “废除科举乃是国家迈向进步的必由之路,哀家心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行商议。

    诸位爱卿应当齐心协力,共同谋划国家未来的发展大计。”

    她的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不可动摇的决心。

    朝臣们闻听此言,纷纷恭敬地跪地领旨,表示愿全力以赴,为清朝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刘明辉和阎罗使者见证了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慨。

    他们知道,慈禧太后以非凡的魄力和智慧引领着清朝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终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

    这一天,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纷纷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欢呼庆祝。

    新式学堂的兴起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也为清朝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明辉和阎罗使者站在时空的交汇点,回望这段历史的风云变幻。

    他们深知,慈禧太后在废除科举制度上的决策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