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穿越风云:慈禧太后与徐世昌的铁路传奇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1907年,深冬的紫禁城被一层薄薄的寒霜覆盖,宫殿的金碧辉煌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m.zhongyuege.cc
而此时,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对话,正在御书房中紧张而有序地进行。
“太后娘娘,微臣徐世昌有要事禀报。”徐世昌一身朝服,神色凝重地跪在慈禧太后面前。
慈禧太后端坐在御座上,她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洞穿一切表象,直达事物本质。她微微颔首,示意徐世昌起身说话。
“徐大人,有何要事,速速道来。”慈禧太后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徐世昌站起身,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奏折恭敬地递上:
“太后娘娘,这是关于接展关外新法铁路的奏请。微臣认为,此事关乎国家主权与未来,必须谨慎行事。”
慈禧太后接过奏折,细细翻阅。
她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显然在认真思考着奏折中的每一个字句。
“徐大人所言极是。”慈禧太后放下奏折,缓缓开口,
“这关外新法铁路的建设,不仅关乎东北地区的交通与经济,更是我大清国主权的象征。
外人若想插手其中,定是居心不良,图谋不轨。”
徐世昌闻言,心中一凛。
他深知慈禧太后对于国家主权的重视程度,也明白她对于外部势力干涉内政的警惕与反感。
此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与决心。
“太后娘娘明鉴。”徐世昌躬身道,
“微臣定当竭尽全力,确保关外新法铁路的顺利建设,绝不让外人染指半分。”
慈禧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徐大人忠心可嘉。
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吧,务必办得妥妥帖帖,不要让哀家失望。”
徐世昌领命而去,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
他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慈禧太后与整个清朝的厚望与信任。
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她明白,这个时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历史节点上。
列强的环伺、内部的腐朽、民心的浮动……无一不是悬在她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关外新法铁路的建设,则可能成为改变这一切的关键所在。
“刘明辉啊刘明辉,你既然穿越到了这个时代,成为了哀家,那就要好好地担起这份重任来。”
慈禧太后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你要让这个世界看到,我大清朝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我们有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与未来。”
想到这里,她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与果敢。
她知道,接下来的路并不好走,但她也相信,只要自己与像徐世昌这样的忠臣良将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属于大清朝的崭新天地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徐世昌全身心投入到关外新法铁路的建设筹备当中,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紧张有序。
他不辞辛劳,亲力亲为,毅然踏上前往东北地区的征程,展开了详尽的实地考察之旅。
每到一处,徐世昌都不厌其烦地与当地的官员以及广大民众促膝长谈,虚心倾听他们对于铁路建设的真实想法、殷切期盼和各种实际需求。
通过这样深入且广泛的交流互动,他得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对整个工程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规划蓝图。
与此同时,眼光长远的徐世昌深知要想打造一条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仅仅依靠国内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远远不够。
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优势,积极主动地与众多国外知名的铁路专家取得联系并保持密切沟通。
从这些专家那里,徐世昌成功引入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铁路建造技术以及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在徐世昌的悉心谋划、精心组织以及不遗余力地推动之下,关外新法铁路的建设进度突飞猛进,一路高歌凯奏。
那一根根长长的铁轨宛如钢铁巨龙一般,在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上蜿蜒盘旋、纵横交错,不断向前延伸拓展。
它们穿越崇山峻岭,跨越滔滔江河,将原本分散孤立的各个地区紧紧地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条关外新法铁路的建成通车,带来的影响可谓极其深远重大。
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相对落后的交通面貌,使得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变得愈发便捷顺畅;
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激活了市场活力,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昌盛。
更为关键的是,这条铁路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大大加强了清朝的国防实力,为国家的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