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五姓七望,重修《姓氏录》 第(1/1)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将时间从显庆四年七月倒转回三月,李治下诏重修《氏族志》,并将其改名为《姓氏录》。m.wannengwu.com
在之前提到王皇后的时候,曾引过一句唐初谚语“宁娶五姓女,不入君王家。”可见士族的门第声望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与士族通婚更是成为跃升阶级、提高声望的有效途径。
当年,因政治投资高祖李渊而从木材商人跃升为当朝新贵的武士彟,在丧偶后便通过李渊赐婚,迎娶了弘农杨氏的女儿。
就连贞观六年下令修撰《氏族志》,以提高皇室及新贵名望地位的太宗,也为在儿子李治选王妃的时候选择了五姓之一的太原王氏。
可见,尽管在唐初,经历了南北朝庶族地主崛起、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文帝废九品中正而行科举、关陇军事集团建立新朝的一系列打击,士族力量极大衰退,但是历经多朝的上百年积淀,他们在社会上仍然拥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至少在婚配方面仍然掌握着主动权。
而“宁娶五姓女,不入君王家”中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均是山东士族。再加上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便是常说的“五姓七望”。
尽管隋末农民起义中甚至出现了“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旧唐书·窦建德传》”,山东士族由此受到了重大打击。再加上尽管李唐皇帝自认为是陇西李氏,但是唐朝以关陇本位建国,建都长安。
然而,山东士族以经史传家,文化底蕴深厚,又经历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鼎盛时期,树大根深,拥有极强的社会名望和地方势力。
甚至对于李唐皇帝自称出身陇西李氏,陇西李氏认为“此李非彼李”,李渊的母亲是鲜卑独孤氏,妻子是宇文泰的外孙女,李唐皇室与鲜卑贵族通婚,胡化严重,血统不纯。
但是在唐初政局仍然动荡不安的时期,山东士族还在李唐王室的拉拢下,助其平定了窦建德等地方势力,稳定了国内局势。
太宗即位后,尽力规避山东高门对政治的影响,但是在朝廷重臣中,山东庶族仍然占据主流。在太宗的二十八位宰相里,高士廉、房玄龄、魏征、李勣等二十二人都是山东人。
而在这些人中,房玄龄的妻子是范阳卢氏的女儿,魏征为儿子魏叔瑜求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李勣为儿子李震求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其余重臣也多与山东士族通婚,此处便不再一一说明。
这些重臣可以凭借自身政治地位与山东士 族通婚,但是其他一些地位较低的朝廷新贵要想与山东士族通婚,就需要重金聘之。
贞观六年,面对朝廷新贵为了提升声望地位向山东士族买婚的情况,太宗命人以当朝官品、人才修《氏族志》。然而在贞观十二年修成第一版《氏族志》上,山东博陵崔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对此,太宗怒斥,“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官宦人物,贩鬻婚姻,是无礼也;依托富贵,是无耻也。(《 唐会要 ·卷三十六》)”
随后,太宗命高士廉等人重修《氏族志》,这次以皇族李氏为首,外戚次之,博陵崔氏(崔民干)被列为第三等。
尽管《氏族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李唐新贵的声望,改变了社会门第排序观念,但是朝廷诸臣从上到下多与士族高门通婚联姻,已然形成利益联盟,自然会维护士族高门的声望地位。这也导致即使到了唐朝末期,社会上仍然以与“五姓七望”通婚为荣。这种情况一直到了黄巢起义,屠戮士族高门,尤其是对“五姓七望”进行重点打击,杀人掠财,才真正终结了门阀士族制度。
回到显庆四年,羽翼丰满的李治在彻底解决长孙无忌等权臣的同时,也开始整治这个唐初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