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李斌另谋出路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大鹏一日同风起》
沈知白这段时间,仔细的回想了历史上关于这场旱灾的记录,她曾写过一篇有关北宋天灾的论文,《宋史?太宗纪》中只有过短短一句。
‘冬十月辛未,以岁旱、彗星谪见,民多饥死。’
倒是《宋史?五行志》中记载了灾害发生的地点、持续时间,除了京师开封外,河南府、莱州、登州、深州、冀州等地都发生了严重旱灾,入秋后从甚少降雨直到滴雨未落,持续到冬日。
这也是她在看到旱灾时第一时间的联想,所以当时有意诱导江御,让他对这场旱灾的发生深信不疑,进而配合她上了那道折子。
“问你话呢?!走什么神?”
秘书省监丞皱着眉,责问沈知白。一旁告状的少监丞满脸的幸灾乐祸,早告诉他们不要多管闲事,好嘛,不仅不听劝告,还私自上了折子。
这下捅出漏子了吧?估计是将司天监和司农寺全给得罪了。
现在全城都在议论秋旱的可能,以及改种一事——听说昨天那几位可是议到下午,深夜各部都还在加班儿呢。
江御主动接过话:“禀监丞,当日您不在,我们找过少监。将折子和所涉书籍一并送了过去,只是少监不以为意,未经查实就将折子打了回来。
事关重大,在下不敢不报,这才胁迫了沈知白帮忙,将折子混进了上报的奏折中。”
“下官们也是为了百姓着想,一时情急...还望监丞开恩。”沈知白告罪道,她知道这场秋旱是注定会发生的,到时候
监丞沉着面容看不出喜怒,反而问少监丞:“若我今日不查这封奏折的出处,是不是现在还被瞒在鼓里?”
“我不在的这几日,你连这点事都处理不好?竖日里你们事不关己不肯多管,怎么连这等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都不放在心上吗?”
一句接一句,问得少监丞百口莫辩,一时不知怎么刁难起自己了。
“哪怕这折子不往上递,是不是也该通知司天监严查?今年天气有异,你是不知道吗?你还记得为官的初心吗?”
这些话犹如一记记重锤,百口莫辩的少监丞真恨不得原地消失才好。
他张了张嘴,到头来也只得说一句:“下官知错。”
江御一早就打听过这秘书省中各位长官的习性,知道少监丞平日事务颇多,不爱多管闲事。
但监丞是整日泡在圣贤书中,将百姓家国放在首位,这才敢大胆的越级上报。
他话锋一转:“还有你们两,下次遇事不可在冲动行事,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也得讲究方法,这次各罚你们三人一月俸禄,可有异议?”
“下官们心服口服。”
“行了,下去吧!”监丞挥了挥手,将人都赶了出去。
看着他们离去,监丞却发自内心的笑了,少年之气啊!想着陛下头疼之事,监丞心中一动,不如推他们一把。
河南河北两地,因那道改种的政令忙的热火朝天,纷纷在拿到荞麦种子的七日内将其播了下去。
不久,八月中下旬下了一场大雨,田间地头催生出一片绿油油的嫩芽,看着甚是喜人。
“这么大费周章真的值得吗?”姚宗嗣很是不解。
这段时间他们三人游走在宋辽边境,听说了徐河之战的大胜,也目睹了这些百姓们辛辛苦苦改种荞麦。
张青笑笑:“反正朝廷说了算,这些百姓还能反抗不成?”
“百姓都只会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看不长远,若不是高压之下,哪里肯改种?若真有一天发生旱情,还不是得靠朝廷?”
李斌看得更远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晚些时候,三人在项羽庙里歇息,看着璀璨的星河,姚宗嗣犹豫再三,还是问出了口。
“大哥,我们真要去塞外?”
张青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伸手捂住了他的嘴:“小心隔墙有耳!”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话不是你说的吗?”李斌幽幽说道:“反正也有你大哥大嫂尽孝,何必担心这么多。”
最开始姚宗嗣热血上头,确实在张青提出判出大宋前往辽国时,努力说服李斌同意了这个方案。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发犹豫,毕竟张青、李斌都没有家人,可他姚宗嗣有啊,若有朝一日叛逃被抓,那可是株连九族之祸。
他是越想越害怕,眼瞅着就到了商量好的日子,悔意裹挟着思家的浪潮将他淹没。
姚宗嗣拍了拍脸颊,有些不好意思。
“这不是有些胆怯吗?算了,不说这些,小弟买了些酒,咱今朝有酒今朝醉!壮一状胆!”
“砰—”碰在一起的三个碗荡起一圈圈涟漪。
“喝!”
当晚三人喝的不省人事。
然而,没过多久,原本喝得酩酊大醉的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