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蹊跷的求和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赵恒取代了曾经的赵元僖,站在了准皇储的位置上。www.luoyingshu.com
同时,寇准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这一举动让京中各大世家不敢轻举妄动。
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虽都是正二品大员,品级相同,也同为副宰相,可真要说起来,这可是两个八竿子挨不着的官职。
朝中分为东西二府,东府中书门下,为朝廷最高行政机构,除了位同宰执的同平章事外,就是参知政事,这是文官里的天花板。
而西府枢密院,是军事机构,枢密院掌握兵籍、虎符,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军队的日常训练和管理由三衙负责,算是兵将分离,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掌控。
东西二府历来相互独立,而又隐隐制约,二者都只向皇帝负责。
一个人能从枢密院被调入中书省,足见皇帝对他的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女儿沈知白刚刚提出改革科举诸事。
这是一个明显的、力挺沈知白的信号,虽然皇帝暂时妥协将人贬出京都,可看这调动,显然是想要弹压文官。
明眼人都清楚,只要时机一到,科举改革之事,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与寇准同为参知政事的吕端,以退为进主动上书,甘愿居于寇准之下,皇帝立即授吕端为左谏议大夫,任户部侍郎、平章事,其位在寇准之上。
当初受二皇子之死牵连,吕端被贬,却在赵元僖死后不久便官复原职,并于一个月后,升任参知政事。
现年五十七的吕端,自太祖建朝便一直在朝为官,至今已宦海沉浮数十载。
——————————
一月前(淳化五年八月),辽国上京。
“太后,宋朝使臣求见。”
“传。”
众目睽睽之下,宋朝使臣走了进来,微微躬身:“拜见辽国太后,臣携吾皇求和旨意前来。”
这话让朝臣们炸了锅,这还是自唐末石敬瑭之后,四十年来,第一次收到汉人的示好。
上次石敬瑭可是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
......
下了朝,耶律宏庆约了好友李殊喝酒,自从李殊入辽为官之后,两人少有机会见面。
千里来投的李殊是个汉人,而耶律宏庆身后是契丹贵族,辽臣们原本就将汉人看做奴隶、牲口。
叛国而来的李殊在他们眼中,连最低贱的牲口都比不上,偏这姓李的贱人还要用皇帝的名字给自己冠名,这让人怎么忍?
耶律家自是严禁他们私下来往,耶律宏庆独自在酒肆里等到了天黑,李殊才匆匆赶来。
“怎么这么晚?小皇帝留你了?求和这事儿怎么说?”
连他这个成日在上京城里闲晃的人,都听说了宋朝遣使求和之事,这个消息在上京必定传的沸沸扬扬。
今日之事,怎么看怎么诡异,李殊端着酒杯静默不语。
眼下皇帝尚未亲政,萧太后把持着朝政,李殊是小皇帝为数不多的消息来源。
每次都趁着下午上课的空当,向李殊打听朝中之事,闹得他时常晚归。
只是...今日却并不是因为小皇帝。
“下朝之后,萧太后传唤了一批大臣,商讨此次宋朝求和一事。”
“当真?此事结果如何?”耶律宏庆连忙问,他虽然并不政事,可也明白,朝中大多数辽人对此事应该是乐见其成的。
自上一任皇帝去世至今,萧太后已经涉政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的同时,牢牢掌控着军政大权。
对她,大多数辽人是尊崇的,这些年在她的统治下,政权稳固军事也渐渐壮大。
但,这并不包括朝中的大臣,和二十多个部落的头领们。
和宋朝相安无事的这几年间,萧太后越发将兵权向中央收紧,也越来越重用汉人。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朝中职位有限,僧多粥少,重要的位置上多了汉人,自然少了辽人。
若宋辽之间当真平静下来,那他们这些只会打仗的部族能有什么好下场?
等着被一群汉人骑到头上吗?更何况眼下各部族的兵权也在慢慢丢失。
李殊叹口气:“结果是不同意,估计再过几日使臣就该回去了。”
“还好还好,”耶律宏庆拍拍胸膛:“看来我爹能睡个好觉了。”
“不见得,”李殊皱眉,始终觉得宋朝此时求和,透着些不对劲儿:“之前据探子回报,说李继隆西征西夏,难道是想转移视线?”
旋即他又推翻这个说法:“不对,不对,那边战事并不焦灼,难不成蜀中那边再次起义?怕我们出兵,腹背受敌?”
“这也不应该啊,蜀中之乱才平定多久?”
忽然他一激灵,啪的放下酒杯:“定然是有其他地方的叛军起义,西夏和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