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暗夜救援:韩娥与飞天张的绝地营救(1) 第(1/2)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陈友谅的部将傅友德投降了朱元璋。陈友谅率军逃到江州。朱元璋率军追击并攻克江州,陈友谅又逃奔武昌。从南到北,不论朝廷内部还是义军之间都在进行割据战争。尽管名义上还是元朝统治,但实际上却是群雄割据,相互征战。
至正二十二年春,万物复苏,施州城内外一片生机勃勃。然而,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韩娥却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她得知鼎山县的土官令孤聪不愿臣服大宋,这个消息让她眉头紧锁,她知道这将是一场考验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韩娥决定将此事报告给她的义父罗甲,寻求他的指导和帮助。罗甲,这位历经沙场的老将,面容沧桑,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光芒。他听了韩娥的汇报后,沉思片刻,决定将此事上报给王启岩。
王启岩接到罗甲的报告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向明三报告。明三,作为明玉珍的义弟,他的眼神锐利,行动迅速,很快就将消息传到了明玉珍的案头。
明玉珍对韩娥在施州招降土司的成功印象深刻。他坐在案前,目光坚定,手中的毛笔在纸上挥洒自如,亲自下令任命韩关保为都元帅招讨使司招讨。他的命令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军营。
王启岩收到由明三转发的明玉珍的命令,他亲自召见韩娥,传达了明玉珍的任命。他的声音洪亮,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韩关保,明帅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不负重托,前去招抚令狐土官。”
韩娥回到千户所,召集把总以上军官商议。她站在会议室的前端,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诸位,鼎山县土官令孤聪不愿臣服,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哪位愿前往鼎山招降?”
铁头张,这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的武将,立刻起身,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回荡在会议室中:“末将愿往,招安令孤土司!”他的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屈的斗志。
铁头张、飞天张、铁衫李,他们都是峨眉派武术开创者白眉(德源)道人的徒孙,自幼在峨眉山华藏寺修炼武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铁头张的头硬如铁,枪刀难伤,因此得名铁头和尚。韩娥的师父杜长龙是他们的师叔,按辈分,韩娥确实应该叫他们一声师兄,但她从未敢如此称呼。
韩娥看着铁头张坚定的眼神,心中虽然有些担忧他的鲁莽,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她知道,铁头张的勇猛和直率,正是这次招降任务所需要的。但她也决定与他同去,以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韩娥的决定,不仅是对铁头张的信任,更是对自己责任的担当。她知道,这次招降任务关系到大宋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宁,她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任务的成功。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和智慧的光芒,她的身影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坚定和果敢。
春日的阳光洒在施州的大地上,铁头张率领五十名精悍的士兵作为前卫,他们身着轻甲,步伐矫健,如同穿梭在山林间的猎豹。铁头张本人更是威风凛凛,他的面容刚毅,眼神坚定,一头短发在阳光下泛着钢蓝色的光泽,正如他那铁打的意志。
韩娥身着战袍,腰间佩剑,她的长发被一顶精致的头盔束起,头盔上红缨随风飘扬,英姿飒爽。她的眼神中既有战士的坚毅,又有女性的细腻。她的命令清晰有力,每一个决策都透露出她的智慧和谨慎。她紧随其后,率领着本部五百名精锐兵丁,他们的队伍整齐划一,士气高昂,向鼎山县城进发。
鼎山县城遗址在今桐梓县城东南十里,这里山高谷深,四周悬岩峭壁,山若覆鼎,故名鼎山。他们爬上高山,走下深谷,四周的悬岩峭壁上,鸟鸣猴跃,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韩娥和铁头张的心中却充满了严肃和紧张,他们知道,这次的任务关乎着陇蜀王的威望和大宋的边疆安宁。
转过山腰,一座古朴的寺庙出现在他们面前,"鼎山寺"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铁头张看了一眼鼎山寺,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韩招讨,过了鼎山寺就到鼎山县城了。为了稳妥起见,和尚我还是独自进城,说服令狐土官归顺我大宋陇蜀王吧。这五十名士兵就留给你,万一出现意外,你在城外也好有个接应。”
韩娥的目光在铁头张坚毅的面容上停留了片刻,她知道,铁头张的提议是出于对任务的负责和对士兵安全的考虑。她点了点头,同意了铁头张的计划:“铁头张,你的勇气和智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会在城外等候,一旦有变,我们立刻行动。”
二人就此分手,但他们的心却紧紧相连,他们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为了陇蜀王的荣耀,为了大宋的边疆安宁。铁头张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感激的微笑,他知道韩娥的决定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他转身继续向鼎山县城进发,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山道的尽头。
韩娥留在原地,她的目光注视着铁头张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忧虑。她知道,这次的任务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她也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