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噩梦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专业知识,也需要很强的沟通技巧、很高的人文素养。赵东兵做门诊科普的另一个想法是:门诊是看病的过程,也可以是医患沟通的课堂。

    和传统电视节目里穿着西装外套对着电视台的观众“传经布道”不同,门诊面对的是真实的肿瘤患者和家属。虽然大家对肿瘤有所了解,不再“谈癌色变”,但患者和家属内心都很恐慌。

    赵东兵表示,自己跟病人会讲得相对含蓄,跟家属可能会说实情。“同样一件事情用比较舒缓或者带有鼓励性的语气,也能把事情说明白。”

    视频中他总是带着商量的语气,他会轻轻地从看片灯上拿下片子,整理成一摞;在患者无法做决定时,说:“十二点前我不下班,如果又想到了其他问题,不懂可以再进来问。”

    他的科普视频下有人评论道:“原来生命的最后期间是这样的。医生的措辞也很温和、委婉、清新。”“特别喜欢听赵大夫给病人谈病情,耐心细致,说话温文尔雅。”除了专业,“耐心”是赵东兵评论区的关键词。

    所谓耐心就是给够患者和家属足够的时间。赵东兵认为医患沟通的窍门是换位思考:我生病的时候,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医生?

    “医生要愿意听,也要愿意讲,这两点很重要。几乎每个门诊病人看完病后,我会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患者没有问题了,主动走。我的门诊时间大都等到下午出诊的医生来了才结束。因为一个病人必须要给够那么多的时间来完成交流。听,他要讲完;讲,你要讲清楚,这个过程至少3-5分钟,有的患者可能得10-15分钟。”

    看病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引导患者讲有用的信息。有些难沟通的患者甚至会把自己的生平都和医生讲一遍。这对医生也是一个考验,怎么把这个话题引到病上来?

    “他已经陷入到事儿里头,你要把他从那个场景里拉回来。在他停顿的间隙,医生需要适时打断,这件事儿我已经清楚了,现在回到病上面来吧。”

    大部分人肿瘤患者或者家属来看病的时候,整个人是蒙的,不知道想问医生什么。赵东兵建议,在见医生之前列个提纲,把最关心的问题1234条列出来,以免门诊的时候忘记,出了门诊脑子一片空白。

    有很多医学生也爱看赵东兵的科普视频,将他当做心中的标杆。令赵东兵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有一名备考研究生的同学给他发邮件,“看完您的科普视频,我知道了怎么和患者交流。我想要考您的研究生,以后成为您那样的医生。”改成“我很早之前就是您在bilibili的超级粉丝,每期视频我都认真观看,在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我为您的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所折服。”

    “这类vlog科普视频对年轻的医学生也有示范作用。因为电视上的医生和护士是演绎出来的,真实的生活很苦,特别是年轻的外科医生。让更多人了解医生这个职业,让年轻一代热爱医学专业,觉得做医生是件很酷的事情。”赵东兵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不然年轻人都不愿意当医生了,将来也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平常心

    “我不是为了当网红,也不追求流量。有意义,我就往下做;没意义,停下来也不影响我的工作。”赵东兵对科普抱持着平常心态。

    从2012年开始,赵东兵就参与电视台录制与胃和胰腺肿瘤相关的科普节目,从那时起,看病、手术、科研、科普都是赵东兵生活的一部分。他说:“科普是看病的一个升华,我并没有另外开辟时间做短视频科普,只是从电视台走向自媒体,但初衷没有变。”

    现在赵东兵在各大网络平台拥有130万粉丝,视频播放量累计近1亿5000万次,获得今日头条授予的“2020年二十佳优质创作者”和“第一季健康大v创造营10强第一名”。

    每期节目赵东兵和制作团队各贡献一半,“我不关注视频的流量,只负责把控内容的专业性,不负责传播性,我到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

    团队成员和他争论:你这样想不对,如果没有视频没有传播,医疗科普如何实现?赵东兵知道他们说得对,但他有自己的坚持:为了流量去做视频,我觉得我会跑偏,那不是我们的初衷。

    “我用心准备的这些科普内容,只要是对别人有帮助就会去做。”赵东兵将这种助人精神归纳为医生的职业习惯。

    实际上,他收到的反馈大都来自身边人或者来问诊的患者。有些“断网”的他很少逛短视频app,也不知道年轻人为什么喜欢b站。赵东兵按部就班地做好看病、手术、科研,周末休息时抽空准备素材、录制视频。“准备科普内容有时候也是一种休息,不是说人躺着睡觉才叫休息,充电也是休息。”

    这种平常心的心态在赵东兵的门诊也有所体现。赵东兵还记得,有位患有胃炎年轻小伙子,担心会不会癌变。总体上患者比较焦虑,工作压力大,有点失眠。小伙子看了15分钟,但他没有肿瘤方面的疾病。咨询完了以后,他对赵东兵说:“你没有解决我的问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