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后记四十六我来养你啊 第(1/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第1190章 后记四十六·我来养你啊
(多谢工科书友提醒,原谅老王这个文科生吧。www.depulinong.com今天仔细研究了一下转炉和回转窑,发现自己对转炉的理解都大错特错。)
(花了一下午时间查资料,还下载了冶金和水泥制备的相关书籍。所以,今天只有一更。)
清晨,工部。
“谢学士早。”
“有礼了。”
谢衍一路点头致意,快步走上三楼。
他已经跟一些工部官吏混了个脸熟,但人们还是经常对他投来探究目光。
没办法,他在工部的名气太大了。
一部分因为学术,一部分因为公主。
负责跟他接洽的工部主事叫范英,正五品官员。平时负责处理来往公文,也偶尔管理一些中小型项目。
谢衍跑来查资料,用不着他亲自盯着,纯粹是想借机跟谢衍搞好关系。
毕竟,谢衍在陈尚书家里住了一段时间!
“谢学士,昨天的资料可看完了?我又找到一些。”范英的态度极为热情。
谢衍点头微笑:“多谢范主事帮忙查找。”
这几天,谢衍在工部的资料室里,主要阅读各种炉、窑信息。有高炉、转炉、石灰窑、陶瓷窑、玻璃窑等等。
幸好他对冶金一窍不通,否则大明的相关技术发展,又会给他一种时空错乱的魔幻感。
就拿冶炼钢铁的高炉、转炉来说。
各种配套工艺的科技水平,如果换算成另一个时空的年代,可以从乾隆中期一直延伸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某些工艺还停留在乾隆朝,某些工艺已经到了咸丰朝。
热风炉已经搞出来了,但采用的是外加热,而非蓄热式热风炉。
转炉也已经搞出来七年,但采用底吹空气的办法。炼出的钢材太硬太脆,韧性、耐久性和疲劳寿命都较差。
说白了,就是钢材含氮、含磷、含硫过高。
目前的徐州钢铁厂,年产生铁4500吨、熟铁200吨、粗钢1000吨。
不要用后世的转炉代入原始转炉,以1892年的美国举例,110座转炉的总年产量才470万吨钢,平均每座转炉的年产量只有4.27万吨。
大明此时的转炉技术,远远不如1892年的美国,连铁、碳和其他元素的比例都没完全搞清楚,尚处于依靠经验进行配料的阶段。还经常因为故障而停炉检修。去氮、去磷、去硫工艺更是摸都摸不着。
徐州钢铁厂的年产量,已经是全国独一份,因为这里的铁矿品质最高,所以朝廷优先发展徐州那边。
再说各类窑。
镇窑的温度最高,窑体内壁与外壁设置了空气间隙,形成保温层来减少热量损失。
谢衍打算借鉴各种炉窑的升温、保温方法,搞一个水泥立窑出来。
水泥回转窑太高端了,他完全没有任何头绪!
范英隔桌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看资料,时不时眺望谢衍在画什么。
似乎在画图纸。
画着画着,似乎哪里不对,换一张纸重新画。
谢衍嘴里嘀咕着:
“李家用的是普通煤炭,很难完全燃烧,得改用无烟煤或焦煤。传统提升窑温的方法已经做到极致,那就得采用其他手段。”
“可以把投入的物料分层。最上面为预热层,中间是烧结层,最下方是冷却层。应从冷却层附近鼓风进去,加速熟料冷却的同时,还能提高助燃空气的温度。”
“这样煅烧和鼓风,再加上料球受热体积改变,极可能造成边风过剩,而中间的通风性减弱,导致一窑物料加热不均匀,而且熟料冷却时间也会延长。这他妈该怎么解决呢?我操,得搭窑做实验,凭空想不出来的。”
“还有整座立窑的高径比,每个物料层的体积比例,该如何达到最优效果,这尼玛全得做实验才能确定。”
谢衍画出粗略图纸,递给范英说:“这是一种水泥窑,跟冶铁炼钢无关。”
范英笑道:“既然报备过了,以阁下芙蓉学士的身份,就算跟冶炼钢铁有关也可以。”
“这几日多谢照顾,我有急事就先告辞了。”谢衍拱手说。
范英立即起身相送。
谢衍坐着马车,急匆匆前往公主家。
门子热情地请他进去:“殿下有令,谢学士若来,不用再行通报,可直入内院那边。”
谢衍有些尴尬:“进内院之前,能否安排个人带路?这里廊径太多怕走错了,前两次来的时候忘了记路。”
门子立即安排。
好不容易走进内院,谢衍再度停下。内院里边还是需要通报的,否则都不知道上哪儿去找公主,而且公主也需要花时间打扮。
不多时,青鸾喜滋滋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