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后记四十八声名远播 第(2/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A+A-

聚餐的靖海县士子只剩二十多人。

    众人让酒保把桌子拼起来,约好了AA制,点上满桌酒菜开始聊天。

    聊着聊着,同镇的落榜士子程固问道:“谢二哥,六郎怎没回乡科举?他跟我一起开的蒙,一起读了四年小学,按理说今年也该科举了。”

    谢堪解释说:“六弟去了洛阳,受邀参加皇家学术大会。”

    众人哈哈大笑。

    今年考上秀才的王磐说:“贤弟莫要戏弄我等。你家六郎,我也是见过的,他参加什么学术大会?”

    谢堪叹息:“你们不看学刊,也不晓得学界秘闻,跟你们解释也说不通。”

    那位考上秀才的远房族亲谢以用说:“你那六弟,莫非是神童不成?大明开国百余年,整个沧州府也只出了一个神童。”

    “你们爱信不信。”谢堪懒得解释。

    就算把学术期刊拿来,指着论文的作者名字,这些家伙也会认为是同名同姓。

    饭馆里的士子越来越多,距离午饭时间还早呢,居然很快又坐满了。

    大明开国一百三十多年,物价整体上一直在涨。

    但有些商品价格保持稳定,比如粮食,几乎没有大的波动,百余年来只上涨了40%左右。

    这当然是从海外疯狂运粮的结果,就算不是大明的殖民地,也有许多国家在卖给大明商贾粮食。

    而且,北方草原和澳州,也在持续往大明本土销售肉类。保鲜技术落后无所谓,做成腌腊制品即可,连城市平民都能经常吃到腌肉。

    食盐和布匹,相比开国之初,价格甚至还下降了。这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运输成本的降低。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稳定,而整体收入又在上涨,导致读得起书的士子,几乎都下得起馆子聚餐——亦有贫寒士子,此刻早就溜了,根本就没一起来。

    饭馆大堂里热闹非凡,渐渐不局限于同桌闲聊,邻桌之间也互相交流问候。

    有一个叫叶宪之的士子,成为全场中心焦点,因为他考了第九名,是这家饭馆里名次最高的。

    叶宪之举杯站起:“既然诸君让我说说此次府试策论题,那我就抛砖引玉简单讲讲。提问是关于工商的,论点无非义利之辨。这个很容易答出,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对照当下。南方的沿海沿江省份,富庶确实富庶,但问题实在很多啊。我曾去过浙江,那里的好多富商,比我们沧州府的盐商还奢靡……”

    众士子都仔细聆听,不时的点头表示赞同。

    叶宪之足足讲了十多分钟,整个酒馆都鼓掌喝彩。

    谢堪撇撇嘴,他认为自己的策论文章,比叶宪之说的这些更深刻精彩。可惜啊,自己的四书、六经和律法,考得太糟糕拖了后腿。

    又过一阵,饭馆里重新嘈杂起来,士子们互相敬酒高谈阔论。

    有个坐在角落里无聊看报的士子,突然站起来喊道:“有谁识得靖海县谢衍?”

    同桌士子愣了愣,不知道他在发什么疯。

    此人竟然拿着报纸爬上柜台,在掌柜一脸懵逼的表情中,站在柜台上大呼:“有谁识得靖海县谢衍?”

    连续喊了好几声,越来越多人注意到他,整个饭馆大堂渐渐安静下来。

    这人再次喊道:“有谁识得靖海县谢衍?”

    王昇连忙站起:“那是我家郎君!”

    谢堪起身走过去:“谢衍是我胞弟,他怎么了?”

    这士子依旧站在柜台上,挥舞报纸道:“谢衍,字朝宗。河北沧州府靖海县人。年仅十七岁,制得玛瑙短臂阻尼天平,受到诸多学者作揖致谢。工部特发一千贯奖金。皇家学会授予其芙蓉学士。洛阳太学特招其入读内舍。”

    全场哗然!

    刚才还觉得谢堪在开玩笑的同桌士子,此刻全部面露惊愕表情。他们这一桌,可都是来自靖海县,一个个全都跟谢衍是同乡。

    沧州府其他县的士子,同样惊讶不已,他们也算是谢衍的同乡啊。

    这种消息的冲击性怎么说呢?

    一群学生刚刚参加完高考,聚在一起喝酒对分数呢。突然中央报纸刊登消息,说他们的同乡同龄人,因为贡献突出被授予院士……

    就尼玛离谱!

    那个府试考了第九名的叶宪之,不可思议道:“真没弄错?”

    站在柜台上的士子,把报纸翻页说:

    “还有呢。谢学士在学术会议上,当众演示自己的天平。众学者质疑其精密性,谢学士说:我这天平,可称尽天下万物,诸君且任选一物试之。”

    “当时大长公主也在场,就在众学者难寻细微之物时,公主殿下抽钗解髻,如云秀发披散及腰,截下一缕青丝问道:君可量其轻重乎?谢衍学士言:此事易耳。遂称得公主一缕秀发为0.615毫。”

    “此事已传遍西京洛阳,甚至都有了成语。正所谓:截发问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