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李二从来都不是心慈手软之辈 第(3/3)分页
字数: 加入书签
这样一生驰骋疆场的名将来说,能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听到这个噩耗,李世民的身体微微一颤,嘴唇哆嗦着想要说些什么,可喉咙里却像是被一团棉花堵住了一般,只能发出几声含糊不清的呜咽声。
他的双眼逐渐湿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心中满是对李大亮的惋惜之情,更有一股悲意从心中泛起。
李世民不经意间瞥见了身旁长孙无忌的头发,不知何时起,那曾经乌黑亮丽的发丝已然泛起了丝丝银白。
李世民意识到,属于他和他们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正在悄然落幕。
故人相继凋零。
“朕恐怕也时日无多了啊……”
李世民轻叹一声,他那双眸此刻已变得黯淡无光,仿佛风中残烛般摇摇欲坠。
他缓缓地将目光移向了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声音低沉地说道:
“稚奴尚且年幼,朝中诸多事务繁杂沉重,往后这大唐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之福祉,你需要多加帮扶!”
长孙无忌闻此言语,心中不禁一紧,但面上仍强作镇定道:
“陛下切莫如此悲观,龙体定会逐渐康复的。”
然而,在这滔天权势面前,长孙无忌却并未感受到半分兴奋之情,相反,一股难以名状的慌张自心底油然而生。
只见李世民微微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朕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最为清楚不过了。怕是这大限之日已然临近。”
说着,他稍稍坐直了身子,继续言道:
“关于朝中诸位大臣,朕皆已有了妥善的安排,并已拟定好了密旨。待到朕大行之日来临之际,你等自会明白。”
顿了顿,李世民话锋一转,神情严肃地看着长孙无忌道:
“朕深知你与承乾之间政见常有分歧,然若有朝一日,承乾起兵,你也务必审时度势,相机而动。”
言罢,李世民那原本昏暗无神的眼眸之中突然闪过一道令人心悸的精光。
长孙无忌心头猛地一颤,他如何不知眼前这位帝王之心深似海、天威难测?
想当年,就连至亲骨肉都能痛下杀手之人。
念及此处,长孙无忌不敢再有丝毫怠慢,连忙伏地叩头道:
“微臣谨遵圣谕,倘若真如陛下所言,事态发展至那般田地,微臣定当以大局为重,绝不会逆天而行。”
自己只不过是大舅哥,血缘关系还差了很多。
今日是在托孤,也是在试探、打压长孙无忌。
“朕深知我们一路走来颇为不易,但日后若大权在握,务必谨慎对待,切不可疏忽大意。朕知道你忠心耿耿,绝不会心生反叛之意,然而,良臣与权臣之间仅有一字之别,这其中分寸,还需你自己好生拿捏。稍有不慎,便可能行差踏错,万劫不复。”
至此,长孙无忌总算是艰难地闯过了最为险峻的一关。
可他心里清楚,李世民对他的打压远远没有就此终结。
长孙无忌此人深谙时势变化,此刻他恭恭敬敬地将头颅伏于地面之上,不敢有丝毫懈怠,静静地聆听着李世民的谆谆教诲。
要知道,李世民绝非心慈手软之人。值此权力更迭的关键时期,任何潜在的威胁都会被他毫不留情地铲除殆尽。
想当初,为了试探李勣是否能够真心实意为李治所驱使,李世民竟毫不犹豫地下旨将其贬谪至偏远荒凉的边疆之地。
倘若李勣对此旨意稍有迟疑,或者不懂得审时度势、知难而退,那么等待他的必将是违抗圣旨,斩立决的下场。
不仅如此,对于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二人,李世民同样准备了特殊的考验。这些考验并非刀光剑影般激烈,而是看似寻常无奇的对话交流。
但就在那一次看似平淡的交谈之中,二人的生死出现了多次反转。
一点都不比李勣面临的危机小。
因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背景和其他人不同,都是大族之人。
势力庞大,能够影响到朝局,甚至是,能言新废之道。
“大权在握,欺主,是为权臣,大权尽握,辅主,是为良臣。”
“霍光与诸葛孔明,均是借鉴,你要以史为鉴,才能明得失,不然会遗臭万年,难得善终。”
话语之中,除了担忧之外,还有蹲蹲教诲之意。
“臣明白,定当谨遵陛下之言,极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孙无忌的头颅撞地,咚咚作响。
不表现出死忠,那就只有死。